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7日6时讯(通讯员 蔡秀)驻村两年,他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分享他们的喜乐,倾听他们的忧愁,排解他们的诉求。他用40万字的手记,记录着自己的驻村工作和村民的生活变化。如今,40万字的驻村手记,汇集成为了一部长篇小说《印》,记录着彭水脱贫攻坚的印记。
他就是彭水县文联副主席、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德胜。
2018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单位都在推荐人员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得知情况后,李德胜主动向组织申请驻村参与扶贫工作。经过组织批准,李德胜被派到彭水县梅子垭镇两河村成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员。
来到两河村后,李德胜走遍了两河村的每一户人家,开始了自己的驻村工作。
李德胜说,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参加工作后又当了十多年的乡村老师,对农村还是很了解,很快适应了驻村扶贫工作。其中,调解基层的矛盾纠纷,李德胜尤为擅长。
两河村3组村民周桂芳是村里的贫困户,多年前与邻居互换了土地用于修建房屋,经过多年的努力,才筹够建房的资金。可当房子终于有了雏形时,矛盾却出现了,换地双方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对于之前换地的事实产生新的矛盾,一直僵持不下,经村里多次调解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李德胜得知情况后,组织村组干部一起来到了周桂芳的家里,将换地的两家约到了一起,对产生的矛盾进行了一一梳理。针对矛盾的焦点,李德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政策、讲法律、讲人情,最终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化解了矛盾,增进了邻里间的情感。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夜深人静时,李德胜回顾起一天的工作,发现其中不乏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出于对职业的喜爱,李德胜不由得打开电脑将一天工作中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
而后的工作中,李德胜每到一地,每调解一起纠纷,每听到一次村民的闲谈,他都在短时间内成文。他不拘于是纪实、散文还是随笔题材,他只想写下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贫困户、驻村干部、村干部、学生等,在他的面前就是参与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份子,他们正在进行的事情,是彭水农村变革的一个环扣。一张面孔,一件小事,一方田畴,一幢房屋,一座山头,都是他关切的内容。
白天,李德胜与村干部一起开展村里的扶贫工作。晚上,打开电脑将一天的工作记录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李德胜以两河村2组养蜂的任大平为原型写成了《养蜂的人》;以村民因一棵树引发的纠纷为原型写成了《病树前头》;以两河村发展百合产业种植的扶贫措施为原型写成了《百合花开》……最终,这40万字的手记汇集成了长篇小说《印》。
同时,李德胜还将在村里的见闻写成了剧本搬上了舞台。2020年彭水春晚小品《春天来了》,以梅子垭镇佛山村乡村旅游为素材,讲述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彭水春晚小品《珠联好合》,李德胜以自己扶贫对象任大时为素材创作,反映新农村新生活和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故事。
“《印》已经被一家出版社约稿将被出版,目前已经有40万字,包含了40个章节,40个人物事件,40个人物又相互关联,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能在梅子垭镇找到它的原型。”李德胜告诉笔者,驻村两年,他看见了彭水乡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下产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果,《印》以文字的形式从文学的角度将这一变化讲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