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留生前浩气,苍松绿柏堪慰逝后英灵。4月4日,我们来到重庆烈士陵园,对逝者进行祭奠,对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表达敬意:英烈之心永垂,英烈之魂不朽。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慎终追远”,讲究中国人民孝文化的体现,还喜欢勾勒清明一幅多彩的画面。这不仅有祭祀的肃穆和文明的传统,仍有踏青的欢畅和轻松,有折柳的牵挂及甜美,出游的释放和好心情,更有先烈遗愿志铭,革命精神志承。
图片来自网络
清明,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文化底蕴深厚,习俗活动丰富。当纷纷雨滴,点点思念,丝丝惦记,一点忧愁,一抹感伤却上心头。清明,在千年的传承中,展示了自己的文化现代内涵,特别是文化呈现方式,如祭奠英魂的经典诗词,用诗词描述对英烈的崇敬之情及对他们无私奉献的纪念。
“青山埋忠骨,英名永流芳。忠诚昭日月,热血铸辉煌。”通过形象生动的写实,表述无数忠诚的人为了信仰、国家、家庭或其他重要的事物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丹心照汗青,忠诚映世界。英烈昭日月,精神照乾坤。”诗词传达一种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赞誉英烈用自己生命去铸就永恒的功业,用坚定信念去践行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英烈铸忠诚,浩气凌霄汉。丹心照乾坤,热血写春秋。”大意是先烈浩气能够让千秋万代的历史更加雄伟夺目,为后人树立起巍峨的精神表率。从历史的维度上强调先烈浩气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再看缅怀革命先烈的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秋收起义烈士陵园门口的挽联。诗意大意是宁死不屈的忠诚精神,即使牺牲也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不求名利,只求忠诚。
“革命军前驱者,英勇抗战救中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朱德挽张自忠联。歌颂了气势慷慨激昂,武艺高强的青年英雄,彰显英雄们精忠报国志向,捐躯为国、视死如归崇高精神境界。
而张利云的作品如《七绝•清明祭奠英烈》通过诗句中“酹酒怀英泪雨纷”将情感渲染到了极致。细腻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份沉重与哀伤。清明节代表着思念,而这种思念在字里行间显得更加生动。既有对英雄的缅怀,又有对他们未竟事业的惋惜和敬仰。
“先烈的浩气能够让千秋万代的历史更加壮丽辉煌,为后人树立起巍峨的精神榜样。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时,仿佛看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英烈们用坚定脚步换来今天的和平、生活的富裕,国家的强大。我们用最真挚话语寄托哀思,表示对英烈的无限敬仰。”扫墓领队曾诚说,
他称,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弥漫着谨慎从事,追念前贤的氛围,讲述着中国人血脉里对生死的独特诠释。每当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寄托哀思。或出门赏春踏青。穿过杏花春雨,领略故人的情感世界。“愿阵阵清风带问侯,寄托我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思念,愿滴滴细雨带敬意,寄托我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缅怀。”
四月的风裹挟着潮湿的泥土气息漫过山野,天地间便浸润在一种诗意的朦胧里。细密的雨丝如织女遗落的银线,串起远山浅黛、梨花素白,也串起千年诗卷里深浅不一的墨痕。我们去扫墓不仅是仪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感受那份来自血脉深处的情感纽带。在扫墓之时,我们既有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敬畏。这份情感,跨越时空,连接着生者与逝者,让心灵在静默中得以相通。
我们纪念缅怀先烈,要以先烈为楷模,胸怀时代、忠于事业、忠于理想。只有事业心,才能有永不止步的动力,只有有了理想,才有追求理想的信念,才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要树立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纪念缅怀先烈,要以先烈为楷模,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为了国家、集体利益,顾大家弃小家,一心只是为国家。为了革命,不惜流血,不惜牺牲性命。要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明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我们纪念缅怀先烈,用文字去缅怀过去,去珍惜现在,去展望未来。用文字传达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穿透岁月的尘埃,让爱与思念永远流传,让清明节主题的创新演绎,让您的情感与文化在文字中得到最完美展现。要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要应该懂得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立誓努力学习,提升能力,争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让我们一起以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鼓舞斗志,以先烈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坚定信心,以先烈们不求索取、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发奋图强。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树立远大理想,时刻牢记革命事业,努力活出精彩,活出品质,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