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家风传承不拘泥于形式 长辈言行举止才是最好的渠道
2017-03-16 20:18:50    作者:李媛莉      来源:华西都市报     

“天府好家规”评委、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

  “处家总是和平才有心情能爱物,生子不妨愚鲁只求骨格可为人”“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家和万事兴”……无论是文采飞扬还是通俗易懂,讲的都是如何“齐家”的理。

  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打开投票通道后,全省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好家规”代表集体亮相,众多家规内容引起各方共鸣。

  作为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的评委,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教授已提前关注这些“好家规”代表。3月14日,何光伦教授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畅谈他心目中的好家规,以及好家规的评选原则。

  谈家规>>

  家规没有富贵贫贱

  传承也应该多样化

  什么才是好家规?何光伦开宗明义:“不同时代,家规应该有不同内容,具有时代特征,但是核心应该是围绕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精髓。”

  何光伦特别强调,家规没有富贵贫贱,“好”指的是家规的思想和内容是否积极健康,绝不是指这个家庭是否经济富有或者知识丰富,“哪怕目不识丁的家庭,依然能有好家规。”

  “现代社会,中国家庭的家规传承,更多是口口相传,以身作则。”在何光伦看来,文化形式的表现是多样化的,家规作为一个家族或者家庭的文化,其传承自然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写进祠堂、族(家)谱,也可以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家规的传承也并不一定要依赖于传家宝、宗祠、族(家)谱等实物,长辈言行举止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才是家规传承最好的渠道。”何光伦说,家规传承绝不应该被物质束缚。

  讲故事>>

  7旬拾荒者36年爱书

  儿孙接力照顾书籍

  让何光伦记忆深刻的陈光伟家庭,便是如此。

  陈光伟是四川省巴中市恩阳镇地地道道的山区农民。上世纪80年代起,只念过几年小学的他开始了拾荒者的生活,靠收破烂为生。正是在每天收购的废弃物中,陈光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书籍,便开始收集。36年来,他收集了5万多册书,其中不乏大量珍品。2016年,陈光伟把所有藏书无偿捐赠给了省图书馆。

  “贫不丢书”,似乎已是这个家庭的家规。没有白纸黑字,甚至没有道明过一句,爷爷的感情依然被陈新铭记于心,“爷爷爱书如命:每天都围绕着书本打转、整理、打扫、修复,日复一日。他说书本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被需要的人阅读。”于是,陈新义无反顾,接过爷爷手上的接力棒,继续照顾这些书。

  何光伦说,这就是用行动传承家规的力量。陈光伟三十六年的坚持,已经化作錾子,把家规家风刻在了儿孙心里。

  表态度>>

  评选不是比好坏

  不拘泥于实物载体

  “传承不拘泥于形式。”何光伦总结说,家规不应该被实物束缚,意味着家规的传承就应该是开放的、多形式的。

  “这是你评判好家规的标准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何光伦回答道:“可以这么说,比如我不会因为某个家族(庭)没有族(家)谱,或者没有祠堂等与传承有关的实物,就认为他们没有好家规。”换句话说,何光伦将不会拘泥于是否有实物载体,来评判家规的传承。

  何光伦表示,“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的举行,是通过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全社会都了解到家规家风的意义,塑造风气、引领大众,“不是评比谁的家规好或者不好。”在他看来,每个家庭都会有其最重视的品质,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等,“成千上万的家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淳朴和最真挚的价值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媛莉 摄影雷远东

责任编辑: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