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重庆:大渡口区文化馆实行总分馆制满足文化需求
2017-05-01 06:23:37    作者:何清平      来源:重庆日报     

    “雄伟是山的梦,宽阔是海的梦,蔚蓝是天的梦……”进入“五一”小长假,但大渡口区文化馆的小型多功能厅却很热闹,九宫庙街道合唱艺术团的老人们站在舞台上,唱得格外起劲。

曾经到处“打游击”

69岁的刘文灿6年前加入九宫庙街道合唱艺术团,在此之前,他长时间“打游击”——找不到合适的唱歌场地。刘文灿说,他们合唱团之前要么去公园“抢地盘”,要么被社区的居民赶,非常狼狈。

“经常到了一个小区,就会有物管来赶:走走走,要遭居民投诉,这里不让唱歌……”刘文灿说,然后,大家只能拿着音响设备,去找另外的聚集点。

“退了休,大家聚在一起能有个共同爱好,生活也充实一些。”与刘文灿一起唱歌的沈文新说,为此,合唱团的老伙计们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依然没放弃。

2011年,大渡口区文化馆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化馆总分馆制,这群喜欢唱歌的老人也因此迎来了春天。

所谓文化馆总分馆制,是指“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运行模式,区文化馆处于核心地位,辖区8个镇街建成的分馆成为总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基层若干服务点成为分馆的延伸或补充。

“通俗来说,就是总馆提供场地,让街道的文艺队伍可以轮流到总馆排练。同时,区文化馆派出专业老师担任分馆副馆长,给予指导;街道的文艺队伍再为基层服务点提供文化产品,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资源共享、服务高效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渡口区文化馆馆长郑启超表示,其目的就是使公共文化资源从分散向整合转变、服务方式从单一向多元供给转变,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草根”登上大舞台

在总分馆制的背景下,受限于场地而缺乏文艺队伍的九宫庙街道,趁机组建了老年艺术团,刘文灿与老伙计们成为街道的文化志愿者。

老年艺术团有文化志愿者60多人,包括声乐、舞蹈、葫芦丝、服装表演等不同成员,刘文灿和沈文新是老年合唱团成员。根据文化馆的安排,九宫庙街道每周一下午、周二下午、周四全天、周五全天可使用总馆的部分教室,比如小型多功能厅、舞蹈室等。

仅去年,光是九宫庙老年艺术团就先后斩获多项大奖,即“2016年首届中老年(深圳)文化艺术大赛”金奖及最佳气质奖;《中国梦》在“2016年亚洲(首尔)国际音乐节作品徽评”中获歌曲创作金奖;《母亲的炊烟》参加第三届重庆市原创歌曲大赛,获金奖及创作十佳奖;与区文化馆合作创作的《俏夕阳》,获得全市社区文化艺术节一等奖。

更让刘文灿感到有价值的是,在总分馆制的体制下,街道每年都要安排文化下乡活动,大家都能作为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惠民活动。“现在我们艺术团拉出去,光原创节目就有54个,非常受欢迎。”目前,该艺术团文化志愿者超过150人,老刘和他的老伙计们还经常单独出去为社区的文艺爱好者做免费指导,成为街道的“流动教练团”成员。

郑启超也说,这些年,文化馆总分馆制不仅让他们的作品《石工号子》《占座》连续两届捧回了“群星奖”这样的大奖,更让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勃勃生机,实现了交互供给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