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向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重点影片《远去的牧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本片以中国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在40年的跨度中,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来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非同一般的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描绘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书写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以及保护草原生态的时代背景下,牧民们和过去告别,走出大山,迈向崭新生活的伟大进程。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更加文明和现代的方式所取代。哈萨克族牧民大型转场游牧的生活方式,也离我们渐行渐远。面对这一即将消失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曾经非常重要的草原文化的载体,影片《远去的牧歌》完成了一次抢救性的、带有记录使命的拍摄。影片不仅挖掘展示“游牧文化”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让观众全面了解一个游牧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而且重点讲述中国哈萨克民族在改革开放大的时代背景下,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和全国人民一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时代主旋律。
影片从策划立项到拍摄完成前后历时近三年,摄制团队在新疆北部和东部的广袤大地上,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地展开创作。他们在狂风大雪中,翻越达坂,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只为捕捉到牧民战胜暴雪寒风后顶天立地的瞬间;他们在烈日炎炎下,穿越峡谷,趟过河流,深入草原腹地,只为向观众展现最美的雪山松林、高山草场,以及在夏季牧场幸福生活的生动景象。数台摄影机和航拍器捕捉着新疆四个季节的美轮美奂,记录着漫漫迁徙路上牧民们的悲欢离合,呈现着史诗般辽阔壮丽的草原文明进程。为了这部影片,天山电影制片厂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了摄制团队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影片在原生态记录和情节戏剧推动的结合上,在纪实电影风格的创新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追求。在新疆多民族题材影片创作的投入体量上,创作规模上,都达到了建厂以来的最高点。影片全面启用非职业演员,前后动用各类牲畜三十余万头,摄制组经过数十次横跨几个地州的大规模转场,历经三年的精心拍摄和制作,成就了这部饱含体温和真情的影片,也是新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巨幕电影。(光明日报记者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