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对艺术的了解,除了书本上的描述,最具象的认知,应该是从美术馆开始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美术馆也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除了国有美术馆一如既往地承载着收藏、学术研究、展览陈列、对外交流、教育推广等公共服务,大量民营美术馆也在努力发展,培育、孵化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尤其是一些小型社区美术馆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在家门口、在社区就能近距离欣赏到专业艺术展览。
美好生活,“美”字当头。那就从遇见一座美术馆开始吧。
藏身美丽乡村的美术馆
位于郑州西南的侯寨乡樱桃沟村,是我省十大美丽乡村之一。阳春三月,村庄内外,到处是白的梨花、粉的樱花、红的碧桃,早熟品种的樱桃树枝头上,也挂上了绿豆大的果实,一派田园风光。与其他乡村不一样,这个小村还洋溢着一丝丝艺术气息:彩色的斑马线,倾斜电线杆画成的比萨斜塔,引来不少游人打卡。
这源自村庄内藏着一座樱桃沟艺术园区。樱桃沟艺术园区的前身是村集体企业的厂房,2017年被改造成艺术园区。它占地20余亩,由两部分组成,除了十二位艺术家的创作工作室,还有一座“樱桃美术馆”。
3月28日上午,天气晴好,“樱桃美术馆”迎来了一群参观的小朋友。不大的院落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美术馆负责人张跃文的带领下,孩子们有序参观了油画、水彩、泥塑、装置艺术等。他们还遇见了94岁的老民间艺术家朱还,她创作的泥塑和绘画也在这里展出。朱还高兴地为孩子们讲解自己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一个鹤发老人被一群活泼的孩子围着,成了美术馆里最美的一幅画。
建筑师唐克扬说:“美术馆不仅是一个地点,一种公共形象,一个场域……它也是一个具体的‘终极空间’,而且是一类‘私人空间’,需要落实到单数的眼睛和心灵。”
7岁的李雨菡告诉记者,她很喜欢美术馆里的绘画作品和泥塑作品,拍了很多照片,准备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
孩子与艺术之间,有着天然又微妙的关联,美术馆像一个魔法空间,让孩子们在此遇见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樱桃沟艺术园区创办人朱志庆认为,民办美术馆作为国有美术馆的补充,自身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愿意用艺术的力量,助力乡村变得更美好,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光和热。
从2018年开始,樱桃沟艺术园区设立了两个公益课堂,一个绘画班,一个综合素养班,课程内容包括音乐、诗歌、作品赏析等,周边村子的孩子们都免费来此听课,接受美育教育。
“我希望经过我的努力,让更多孩子对‘美’有自己的见解,长大后,能更加热爱生活。”朱志庆认真地说。
社区里的“孔子展”
走进美术馆,徜徉在色彩与光影的空间里,能感受到时间静静流淌,人们内心的浮躁也渐渐被抚平。
每个美术馆,都有一个独特故事,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拥有多少展品,曾展过多少名家画作,更多地则在于让文化延续。
郑州郑东新区一处住宅区,“孔子当代艺术展”正在院内的本源书院展出。
记者刚走到小区门口,保安马上打招呼:“你是来看展的吧?进门右转。”按其指引,记者很快找到了“展区”。
木质回廊下,十来幅画报展示着本次艺术展的简介和创作过程。沿着檐廊,踏着石板路,记者走进主展区,此处汇集了我省三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品类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等,对孔子做了多层次的阐释。
记者在展厅看到,很多家庭来观展,还有三三两两年轻人相约前来。2000多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大家有的在静静看简介,有的则围着作品看了又看,还有的在轻声细语交谈着。
河南省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杨冰介绍,作为文化供给空间,应该让艺术文化、传统文化无处不在。本源书院依托公共空间打造城市文化设施,由“内”到外打造出公共文化空间体系,令公共文化空间既承载着城市精神和特色文化,又成为人们观察以及感知艺术的重要触角。
展览期间,每个周六下午,都会有10个孩子在这里做艺术展品讲解志愿者。他们用稚嫩的声音,为每位参观者讲述着作品材质、作者用意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
“艺术能发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且持久深远的,在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办艺术展,能让人们上下班之余、休闲遛弯时,就能赏文化、品味文化,实现文化生活化。”杨冰说,社区文化艺术空间能构建起居民的社交场所,使得大家的交流更亲近,也让艺术文化真正进入人心,融入血脉。
除了此次艺术展览,此地还结合城市特性、居民结构、生活需求等,提供个性化主题文化服务。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受众的文化需求。
社区是城市的血管,家庭是社区的细胞。社区里的公共艺术空间是一个文化场所,也承担着公共教育的功能。
本次艺术展览策展人齐岸民认为,公众需求的改变,让人们对艺术空间的期待和要求不断提升。将此次展览安置在社区,既为了适应居民生活需求的变化发展,也能以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广大受众。
记者注意到,此次参展作品中,有个长达十四米的画卷,用漫画的形式展示了孔子的故事。据悉,这是一位初中学生的“孔子”作品。
“艺术可以有多重表达方式,孩子在这个创作过程中的专注、勤奋与灵感本身,可以赋予艺术最有生命力的美。”齐岸民说,打开美术馆的大门,让艺术之光照耀进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我们的社会也将拥有更开阔的文化气度。这是他在此地策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想和美好的停驻地
美术馆属于艺术生态的一环,也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载体,这两种系统都随着城市发展改变着,面对新的张力与挑战。
此前,我省有河南省美术馆、河南工艺美术馆、郑州当代美术馆、洛阳美术馆、开封美术馆等,这些场馆,一直是市民周末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近几年,一些民办美术馆也开始在城市“成长”,如升达艺术馆、山海美术馆、河南石佛艺术公社、昆仑望岳艺术馆等。还有一些开在乡村的艺术空间,如在新密偏僻市郊的莫空间,开在乡村里的樱桃美术馆等。越来越多的美术馆、艺术馆,让民众下楼在自家院里就能欣赏到艺术作品。
透过美术馆的发展历程,透射出新时代背景下,艺术日益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之中,彰显着社会的变化、城市经济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履痕”。
我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文化高地方式之一,是通过美术馆的展示,让中原文化基因逐渐融入当代社会、走进人民生活,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惠民共享。
2020年,郑州美术馆新馆开馆,为我省又增添了一处亮丽的文化新地标。是我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民众文化获得感的重要举措。
其外形设计新颖,建筑整体以“斗”形作母体,外墙以石窟元素为主,意为连接城市的历史与现在,充分展现出中原大地的人文气质。它一面世,就吸引了省内外许多人前去“打卡”。
袁程宇最近很喜欢逛展。每周五就开始预约,周六一早就开车前往。在展厅内,他每件作品都会细细观看。他说:“这能帮助我缓解工作压力,为我的生活带来趣味。更重要的是让我的内心逐渐丰盈,越来越热爱生活。”
一家艺术机构从业者杨楠介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越来越好,很多家长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开始强化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每到周末,她的团队都会带孩子前往各个美术馆打卡。正所谓:“美育教育别偷懒,有空常去美术馆。”
美术馆扮演了生活与艺术的桥梁,得以让艺术走进生活,浸润人心。徜徉在各个美术馆,间或发现自己喜欢的画家作品,会让人倍感亲切,心头暗喜,会感到世界上还有人是自己的灵魂知己,会感到自己不再孤独。
有位艺术家说,观看艺术,无关乎技法、流派、艺术史,而是出于人的天性:爱美与好奇心。
在忙碌尘世间,希望有一座美术馆,可以让人停下脚步,与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