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成都城斜向之谜”:3000年前成都街巷布局就是斜的
2017-11-05 08:42:41    作者:黄勇      来源:华西都市报     

1946年时的成都城区地图。

  【编者按】

  2017年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首次披露了成都空间布局优化后的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五中心一枢纽”,是成都市着眼的城市长远目标和战略全局,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

  成都是一座先秦古城,延续至今,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生命力最为强大的特大城市之一。公元前310年,传说张仪和张若仿秦国都城咸阳筑墙建秦城以来,成都这座古老的城市或毁或重建或扩建,但其城址从来没有迁移过,名字2000多年来也没变过。

  在成都城区中心、古城址范围内,尽管高楼林立,但它的街巷结构并没有大的变化。这些传承至今的街巷结构不仅残留着古代城市生活的历史记忆,而且还蕴含着城市合理选址、创建与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成都城斜向之谜”系列报道,旨在以一个小角度,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入发掘,力图找出成都的城市独特个性,寻求从古至今的成都精神气质,进而发现成都的城市凝聚力。

  相信很多人在看成都城区地图时会发现,成都二环城区内,尤其是内环城区内的街道和房屋布局,大都是斜的。东边的东大街、蜀都大道、武城大街-玉双路、新华大道4条笔直大道是斜着平行的,西边的蜀都大道、羊西线、西大街、新华大道也是如此,连长顺街左右两边的小街巷也一样。

  真是奇怪,成都城区的街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布局?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然后呢?可能就没往深处去想了。

  来自四川省天文科普学会的刘聪,平时爱好天文地理,对成都内城并非正南齐北的现象也有同样的疑问。他用各种工具测试了蜀都大道、东大街等主要街道,发现偏斜角度为横向东偏南28°左右。同时,刘聪还发现,金沙遗址的重要建筑也与此角度基本相同。这个数值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最近一年多来,刘聪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这个疑问上,奔波于各大图书馆查资料,调阅相关论文和书籍,用软件计算和模拟推测,向有关专家请教,忙得不亦乐乎。经过孜孜不倦的求索,成都城斜向之谜,有了属于他的答案。

  在解读刘聪的答案之前,我们先从成都城区的发展史说起。

  成都平原:从沼泽地到居住之地

  到青城山游玩的人,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路边岩层里有贝壳!与贝壳融为一体的是无数细石子,就像公园里的碎石路用的小鹅卵石。

  难道青城山是从海里冒出来的?非常正确。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四川盆地是一大块陆地。从5亿多年前到3.7亿多年前,因地质板块运动被挤压而不断下陷,海水乘势涌入,成了海洋盆地。

  从3.7亿多年前到2.7亿年前,西边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其他地方慢慢上升,露出海面成为陆地。这似乎松了一口气,没想到从2.7亿年前后,又下陷成了海洋。

  到1.9亿年前,盆地四周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又上升成陆地,由海洋盆地转为内陆湖水盆地。几乎整个四川盆地都是湖水,被称为蜀湖。

  7000万年前,发生了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往上噌噌噌地冒,蜀湖水面积急剧缩小。

  大家知道甘肃敦煌市沙漠里的月牙泉吧?那时的蜀湖大致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2000多万年前,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盆地西北部抬高,蜀湖水朝东南部流去,就像端着盆子倾斜倒水一样。蜀湖水流啊流啊,慢慢地就流干了。

  盆地西边高原的冰川消融,形成多条江河。江河水带着大量沉积物从高到低往下流,不停地冲刷,沉积物堆积在蜀湖底部,最深处厚达300米。

  江河水最终刷出越来越大的平原,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成都平原,俗称川西坝子。

  成都平原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80公里,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

  成都三环路大约有51公里长,三环内的面积大约是210平方公里。对比一下,就知道成都平原有多大了。

  别以为这时的成都平原就可以跑马开车了。因为水系发达,沟渠交错,成都平原到处是汊道,大小支流数十条,形成了纺锤形的河网。就像江南水乡一样,走不出几步就会一脚踩到水里,而且到处是沼泽地。

  不过,成都平原的气候倒是安逸得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8℃左右,舒服得不要不要的。

  成都城区驷马桥北侧羊子山土台基址,曾发现5件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这说明,一万多年前,成都平原已有古人类活动了。

  到新石器晚期,生活在成都平原及周边山地的人类几个族群,沿着岷江,从西边的山里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就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从山中来,带着……”

  1990年以来,成都平原连续发现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村、郫都古城村、崇州双河和紫竹村、大邑盐店和高山等多座古城遗址。它们都属于同一文化,年代距今4500-3700年。

  从这些古城遗址分布地可以发现,它们大多分布在成都平原的西部边缘,那里是比较高的地方。

  曾任金沙遗址考古队队长的张擎说,这些古城遗址的修建,大多根据地势而建,因地制宜之下没有什么规划,谈不上多大的布局,面积大小也不一样。

  而那时的成都城区一带,还是洼地和沼泽,每年都遭遇洪水的冲刷,没法生存。

  随着治水能力的提高,古蜀先民逐步从高地迁移到成都平原的中部,也就是现在的成都城区。

  3000多年前,中原地区正处于商周时期,古蜀先民已大规模在成都平原定居了。

  成都市区发现多处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和遗迹,如指挥街发现3000多年前的治水设施,就是明确的证据。

  成都平原迎来了以蚕丛、柏濩、鱼凫“三代蜀王”为代表的古蜀先民几大族群。

  他们不是先后的古蜀统治者,也不是一系相承的单一族体,来源不一,族群不同,在成都平原活动的时间也不同。

  因为他们的出现,导致成都平原出现了大规模聚落群。作为文明标志之一的城市,随之兴起。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