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成都:奋进新时代 书写新答卷
2018-03-05 07:54:21    作者:佚名      来源:成都日报     

                                     奋进新时代 书写新答卷 

本报编辑部       

       又一个春天来临,又一段航程开启。

       全国两会,全球瞩目。2018年全国两会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的历史性盛会,将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把党的方略铺展为改革发展实践,把党的目标熔铸于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阔步前行!

盛会之前,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深入凉山、阿坝、成都基层一线视察指导,看望慰问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总书记深入我市天府新区、双流区中国电子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郫都区战旗村视察指导,就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等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给予全市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和奋进动力。

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市干部群众奋力书写新时代的成都新答卷。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在实现成都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壮阔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构建全域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串联林湖、交融山水的生态“绿脉”;塑造特色城市形态,推进景观农业发展、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开展大地景观营造……

当前,成都正按照公园城市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持续推进“三治一增”,实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城市绿心等重大项目行动,加快建设世界最长天府绿道系统和世界最大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推进锦江水生态治理,构筑城市通风廊道,塑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城市形态,重现天府之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旷世盛景。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形成宜业宜居的环境竞争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绿色成为政府最优质的资产。

立足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开展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城市崛起。成都深刻把握时代机遇,以国际视野、世界眼光、长远考虑,在充分学习借鉴雄安新区、北京、上海等规划经验基础上,高起点组织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全景描绘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脉络和蓝图愿景,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路径遵循。跨越龙泉山实施“东进”,变“两山夹一城”为“一山连两翼”,城市格局迎来千年之变。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立足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成都正以新的战略和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未来的成都,更值得期许。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让成都经济“颜值”更高、“气质”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期间,勉励企业抢抓机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强化创新驱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设立全国首个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出台支持新经济发展的18条具体政策……顺应经济发展新趋势、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成都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七大应用场景,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努力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建成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

贯彻开放理念,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全球竞争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地处西部、不沿边不靠海的成都正彻底打破“盆地桎梏”,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四川自贸区成都区域全年实现新增注册企业1.92万家;中欧班列国内累计开行数量率先突破1000列;“中国—欧洲中心”成为首个由地方搭建、并得到国家部委和欧盟大力支持的对欧合作平台;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现场如火如荼;148高铁圈粗具形态……当此之时,成都将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继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实施门户枢纽建设工程,强化口岸功能,发展流量经济,打造联通亚欧、畅达全球的枢纽体系。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拥有45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孕育积淀出了“创新创造、乐观包容、时尚优雅、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人文品质与文化魅力,是一座城市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的无形资本。一座城市的独特文化,缔造着人们精神上的故乡。成都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塑造城市精神,丰富文化供给,共建人文家园,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共同价值追求,人文之光、人性之善、人情之美浸润城市每个角落。努力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出台《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将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坚持人才优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践行“大人才观”,招才引智与劳动者技能提升并重,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源供给能级。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出台实施“人才新政12条”,先落户后就业、先安居后乐业;在创造条件吸引人才的同时,大力实施全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形成更具人性化的引育用留政策体系,构建以创新创业环境优势、人才可获取优势、生活成本竞争优势、城市宜居宜业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高地。以城市人口知识结构和劳动者技能结构的持续提升,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春潮涌动;新征程,步履铿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市干部群众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系列决策部署,不负新时代、当好答卷人,共同书写新时代新天府的精彩篇章。

今天,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全国两会时间”全面开启。全国两会前夕,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进“总书记来过的那些地方”,和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一起回顾和总书记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一起展望未来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希望成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希望成都尽早建成世界城市”……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希望借助全国两会平台,通过媒体传播,将心声传递到更多地方。

即日起,本报推出“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带张心愿卡 捎句心里话”全媒体系列报道,反映总书记视察地干部群众的故事、心声,向代表委员捎去“心里话”,将“心愿卡”带到北京,从绿色发展、城市规划的国际视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天府文化、人才优先等方面,展示我市奋进新时代书写新答卷的新气象新作为。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