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记者 苏思 文/记者 李星婷
酉阳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板溪镇山羊村的5名驻村工作队队员田雪勇、熊国饶、杨伯乐、杨庆、杨旋(从左至右)在山羊村2组合影。
田雪勇和熊国饶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到6组的贫困户家中走访。
冉晓荣患脑血管萎缩等慢性病,家中2个孩子正在读书。为了脱贫,在杨旋及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冉晓荣和丈夫陈永德通过政府贴息的金融补助政策贷款,发展山羊养殖,年收入达2万多元。
熊国饶(右)到村民李英武家里查看蜜蜂养殖情况。李英武妻子在主城当保洁员,每月只有1600元的收入。去年,熊国饶为他争取了2000元的发展资金,李英武靠养蜂产蜜300多斤,收入28000元。
晚上,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和村民商量在房屋背后的山谷修建堰渠的方案。1组的民房处在两山间的低凹狭窄处,雨季易受洪灾。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队员们向政府争取了10万元资金购买材料,村民负责出劳动力,修筑堰渠,引流山洪。
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聊家常,村民陈蜀德开心得合不拢嘴。陈蜀德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在队员杨伯乐的帮扶下,他除了养鱼、养蜂,还担任了村里的公路养护员和护林员。
每到深秋,山羊村漫山遍野都是红叶。只是深闺美景因为崎岖、坑洼的山路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为了发展该村的乡村旅游,去年11月,一条通往板溪镇的全长约为15公里的泥石路完成了硬化。
“前些天儿子参加农村经纪人培训怎么样?家里开办农家乐还缺些啥?”……8月20日上午,烈日当头,酉阳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板溪镇山羊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田雪勇,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步行了3个多小时,来到自己对口帮扶的贫困户王章进家中走访。
走上几个小时,去村民家宣讲政策、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帮助解决各种困难……这对扶贫工作队的成员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山羊村的扶贫工作队在2015年初来到村里,一共5个人。队长熊国饶是来自板溪镇政府的副调研员,副队长田雪勇是县扶贫办外资科科长,队员杨旋、杨庆、杨伯乐,均来自板溪镇政府,分别负责交通、食品药品监管、社会事务管理等工作。
方圆18.6平方公里的山羊村,海拔近千米,距离酉阳县城30多公里,户籍人口1486人,但常住人口只有200多人,2014年人均年收入仅为2800元左右。
“以前,山羊村交通很不方便。”山羊村村支部书记陈永志告诉记者,山羊村距离板溪镇十几公里,以前全是泥泞坎坷的土路。“乡亲们要是想卖点农特产,得花五六十元包个摩托车去镇上,成本太高。”陈永志说,因此,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找活了。
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将以交通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改善摆在工作首位。原本就负责交通工作的熊国饶,带领工作队和村委会成员一起调研、写申报书、向县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去年11月,从板溪镇到山羊村的硬化公路终于通了!
路通了,山羊村和外界的联系便捷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愿意返乡创业了。
村民陈蜀德,今年57岁,家里没有青壮劳动力,还带着两个小孩。对口帮扶的扶贫队队员杨庆便经常上门,帮他想办法。目前,在扶贫补助政策的扶持下,陈蜀德养起了冷水鱼以及十几箱蜜蜂,并将自家吊脚楼重新修缮了一番,准备开农家乐。
村民陈永德,以前在广州的工地打工,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一两万元。去年,他回到村里,通过政府贴息的金融补助政策贷款,买回几十头山羊发展养殖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养牛、养羊、种花椒……通过扶贫工作队帮助村里进行的产业规划,去年底,山羊村人均年收入达到4500元。
“村里还有面积1500多亩的红叶林,秋天红叶盛开,那是一片醉人的景象。”熊国饶说,现在村里水电、网络、通讯等设施都已经完善,工作队打算进一步和村委会配合,完善山羊村的各方面设施,打造乡村旅游。“以后,村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乡亲们不脱贫,我们就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