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自贸试验区2周年 重庆喜迎新变化
2019-03-31 08:12:27    作者:自贸区来稿      来源:成渝经济网     

    编者按

    2018年,重庆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值共计3149.9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下同)增长25.5%,占2018全市外贸总值的60.3%2019年前2个月,重庆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50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增幅高于同期重庆外贸进出口11.9个百分点,这一串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重庆海关人2年来的奋斗——

 

     自贸试验区2周年 重庆喜迎新变化

 

    2年前,重庆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这块涵盖两江、西永、果园港3大片区119.98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式成为了重庆改革开放新的试验田和种苗圃。2年来,重庆海关在这块试验田里“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去繁就简、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了企业持续投资发展的信心,重庆自贸试验区也取得了以全市1/10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60.6%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佳绩。

 

      自主创新越来越“靓”

   

    据了解,重庆海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实施“担保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了以企业为单元的涉税担保管理系统,对担保业务进行全过程智能化管理,企业凭一份保函就可以在关区范围内办理征税货物担保、减免税货物担保、保税货物担保等多种担保业务,实现关区范围内“一保通用”,在显著简化企业担保办理手续的同时,通过担保额度自动循环使用,极大地节约了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了资金压力,获得了企业普遍认可。

    与此同时,重庆海关创新实施两仓监管智能化,简化货物进出仓监管流程,开展货物分送集报,实现“进、出、转、存”环节全过程智能监管,业务系统自动核准率达到90%以上,企业报关成本降低90%以上。以重庆医药集团公用型保税仓库为例,该项创新实施后,截至目前,该仓库进出库货值已达6.8亿元,其中,通过空运到货药品货值约1.9亿元,通过中欧班列(重庆)到货药品货值1.5亿元,两仓监管智能化为产业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正在不断释放。

    “担保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和两仓监管智能化的落地实施,只是重庆海关改革创新“组合拳”的一个缩影。重庆自贸试验区成立2年来,重庆海关共计研究推出了58项自贸试验区海关创新支持举措,提炼形成了6项创新制度、7个成功案例。其中,首创实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监管制度,被国务院纳入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系列海关监管创新制度的实施持续释放了政策红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区内海关新增进出口注册企业623家、总数达2974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重庆外贸总值中的占比亦由2017年的57.7%提升到2018年的59.9%

 

      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2018年,1月,果园港新增启运港退税功能;

    4月,江津综保区(一期)通过国家验收;

    9月,西永综合保税区(二期)通过国家验收,果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

    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涪陵综合保税区;

    2019年,3月,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获批;

    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征程上,各类开放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在重庆这片热土上发芽抽穗……这些良好局面的背后都闪现着重庆海关人的身影。

    海关人的身影不止在开放平台上活跃,还致力于助推重庆打造“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他们将自贸试验区与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一体规划、一体推动,在海关总署支持下,率先开展“关铁通”中哈项目试点,率先实现中欧班列(重庆)常态化运邮,率先实现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常态化运行,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中欧班列(重庆)在果园港首发,长江黄金水道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重庆互通,欧洲、东南亚及全球的货物在重庆交汇——一张承东启西、接南连北、通江达海的内陆开放高地新蓝图在试验区内愈加清晰。

    铸好平台、搭好通道是自贸试验区开放的“硬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则是“软件”。重庆海关积极推动实现全国“单一窗口”第一票原产地证书申报成功、第一个实现在线付汇业务、第一票空运运输工具申报成功等多个全国第一。目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成功对接重庆涉及国际贸易链的22家单位54个系统,实现水运、航空、铁路物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功能应用,申报覆盖率达100%,位居中西部第一。

 

       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这个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任务,重庆海关人既立足自身,聚焦“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去繁就简,提升效能;又立足全局,以改革创新助力招商引资,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通关时效一直是外贸企业关注的“焦点”。为进一步压缩整体通关时间,重庆海关持续推动通关一体化改革、积极推进单一窗口应用,出台优化重庆口岸营商环境16条举措,通过“一次申报、一单通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实现重庆口岸进出口货物通关“加速跑”。2018年超额完成全年压缩整体通关时间1/3的任务,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

    业务办理“长途跑”一直是外贸从业人员关注的“痛点”。重庆海关通过在关区内打造集中审核中心,同步运用“互联网+海关”,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并试点开展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办理海关业务。326日,达丰电脑(重庆)有限公司关务陈女士如往常一样来到公司,在自己的办公电脑上成功打印了重庆首份原产地证书。而这份证书,正是即将出口到越南的笔记本电脑产自中国的“身份证明”。海关监管创新使得企业业务办理只需“轻点鼠标”,免去了来回跑腿的烦恼。

    如何发挥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优势,为自身发展带来新动能,一直是自贸试验区内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的“难点”。2年来,重庆海关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大胆先行先试,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率先开展“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委托加工”等一系列试点,为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达丰是西永综合保税区内制造企业,“委托加工”业务的启动,使得该企业进一步拓展了业务渠道,以往面向国际市场的“单开门”变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双开门”,企业剩余产能有效释放,业务量不断扩大,生产成本也得到降低。2018年,该企业申报出区某知名民族品牌笔记本70.7万台,金额25.1亿人民币,金额同比增长6.5倍。

    在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同时,重庆自贸试验区还培育了“飞机融资租赁”“保税维修”“保税文化”“跨境电商”等一批新型业态。近年来,围绕航空产业,自贸试验区内落地了飞机保税租赁、飞行模拟训练器融资租赁、航材保税包修等新业务,助力重庆航空产业不断拓展延伸。截至目前,共计8架融资租赁飞机成功落地重庆;首批保税航材也于20193月入区,预计今年即可为航空企业节省成本数十万元。重庆跨境电商产业,近两年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2018年通关2103万单,同比增长64.68%,货值47.3亿元,同比增长45.99%,单量和货值排名全国第五。

 

      百姓生活越来越“美”

   

    一直以来,“助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都是重庆海关支持重庆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海关监管改革的持续深入,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了普通百姓生活。

    如今重庆的各类大型超市和海鲜卖场中,活蹦乱跳的进口海鲜比比皆是,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餐桌,而这都与生鲜产品的极速通关分不开。记者了解到,为支持进口生鲜、新鲜农副产品以最快速度进入重庆市场,重庆海关对江北国际机场空运货物实施7×24小时即到即查即放,并特别开通生鲜、蔬果等农副产品绿色通道。2019年以来,重庆江北机场口岸生鲜货物平均提离时间缩短至1小时,最快29分钟即可完成全部流程开始配送。重庆扉洛斯特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葛重维介绍,“海鲜头一天在泰国打捞,晚上打包进行空运,第二天早上六点左右便能在重庆快速通关,进入市场销售,进而充分满足了普通市民的消费需求。

    除了能满足口福外,“进口汽车”也有了好消息。得益于重庆海关积极助推“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和“进口汽车保税仓储”政策落地,324日,重庆自贸试验区第一票平行进口汽车保税仓储业务顺利开展。相较之前的进口汽车“落地征税”政策,保税仓储业务的开展可以大大降低贸易商的物流成本和资金压力,进而吸引更多进口车商向重庆集聚。再过不久,重庆市民就将以更优惠的价格、更快捷的方式选购到直接从我市清关的各型进口汽车。

 

责任编辑:刘广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