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早晨,重庆市影视文学学会一行26人,来到重庆江津白沙印象生态园,启动了为期两天“白沙印象”采风活动。这次活动是学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的指示精神,深入社会实践的体现。通过“送欢乐下基层”,“到人民中去”,作家能够在转化和延伸中,有效地放大文学创作的能量和效应。
太阳升起,在“白沙印象”大礼堂,迎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嘹亮歌声,学会为白沙印象生态园赠送了书刋及书画作品。“白沙印象”是集农业、观光、旅游、康养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生态园。其总经理李光文陪同采风团成员坐上观光车,漫游生态园,阐述业绩,眼中充满了对白沙古镇文化传承发展的骄傲。
当天下午,学会采风团来到白沙聚奎中学,只见颇具气势的山门上刻着“黑石山”大字,两侧是石对联刻,意传黄庭坚的笔法,张显了书卷气。校园多有茂郁参天的古樟树,一群白鹭在林间走动及飞翔,悠然自得。园区既有旧式书院的古建筑,又有现代的新式楼舍。鹤年堂为古建筑,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在此讲过学,还有冯玉祥、梁漱溟、文幼章等名人贤士曾来此讲课。培育的一批批国家栋梁之才,其中有“聚奎三杰”的吴芳吉、邓少琴、张采芹,有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樊弘、原中国女排教练邓若曾等。
川东第一中学:聚奎中学,栉风沐雨150年,名人石刻星耀时空,阐明了中国人血液里不变的根、本、魂,流贯的意、蕴、脉,传承的精、气、神,而身体力行是推动中华文化再铸辉煌的人文底色。
聚奎中学为校园文化旅游景区,队员们聚会在陈独秀的题字“大德必寿”石壁前畅谈感想:“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建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这是习主席在2024年5月17日,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的重要指示,作家和艺术家更要擘画“诗与远方”的美好图景。
6月7日,早上,采风人员来到塘河古镇,打量青砖瓦房、木窗,沿着石石板路,感受明清建筑特征,感慨清源宫建于清光绪13年,供奉万天川主菩萨李冰神像,大门上方凿刻的“显于西土”大字,有的不由歌以咏志起来。据史料记载,清源宫因川主菩萨李冰父子清理河源,造福蜀中百姓,被奉为神灵,故以得名。田凌雯教授曾在此拍过多部电影,旧地重游,感慨道:以文化人,厚植精神伟力,就得重温江山来之不易。电影《母亲,母亲!》在塘河拍摄,其剧本原创作家蓝锡麟,就是我会顾问。
优秀传统文化确实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如今的塘河已经成为旅游打卡处。我们采风,过两天就是端阳节,码头的停靠4条龙舟,蓄势待发,龙舟赛的队员们已在摩拳擦掌了。屈原让人感受诗文辞赋,仿佛生死可以重逢。江水有声,跃起的龙船,能成为他的一条支流。
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江生表示,看这部电影不打哈欠,愿意看完,记住人物;情节能引起人的回味,让人心灵受到感染。学会党支部委员李和平则认为:作品的价值认同感在于打开生命空间,充满生活气息,心灵与天地共鸣。书写一本一生无悔的书,我们都能审视这个热火朝天的时代,进行新的创作。(文图/刘江生 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