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景智慧可变SUV”——长安启源E07正式开启全球预售。“后舱穹顶向前滑动+背门升降玻璃+电动平翻尾门”的首创组合设计,成为这款新车最大的亮点之一,引发市场轰动。业界人士纷纷用汽车“新物种”,形容其在产品功能体验上的重大创新。
其实,汽车“新物种”这个词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包括国际品牌在内,许多知名汽车厂商都曾展示过拥有新奇特点的概念车型,但最终能够量产的却寥寥无几。
长安先进车房(图片来自网络)
究其原因,无非量产制造难度和成本太高,而这都与供应链的水准有直接关系。长安启源E07诞生的背后,是零-整供应体系的全面升级。
创新产品多项指标史无前例
以长安启源E07的多功能可变天窗为例,这是E07实现上述组合设计的关键环节。该零件是长安联合国际一流天窗供应商共同合作开发,在设计中,长安合作方意识到,天窗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运动,并适应多种场景,意味着天窗要达到的质量和运动的行程,都是行业前所未见的。此外,在“多功能可变”的基础上,天窗外观也要求简洁美观,这意味着天窗的集成度也将是史无前例的。
对此,长安派出了电气专家团队,与供应商联合开展研发,双方通力合作,克服了多项技术难关,最终创新开发出灯具线束 U 型滚动方案,解决了集成的难点。在进行机械组可靠性设计时,为了保证创新集成超大遮阳帘、行李架、灯具后能够长期稳健可靠运行,长安也向合作伙伴提供强大的专家团队,支持前期方案优化。
同时,双方还专门为该零件进行长距离、多工况的试验场路谱收集,支持供应商进行台架加速耐久可靠性试验设计,确保一次设计对、一次验证准。另外,长安还在底盘技术、电气技术、智能硬件设计创新方面,给予了合作伙伴最大力度支持。最终才有了长安启源E07这款汽车“新物种”的诞生。
打破传统流程进入深度协同
从上述案例中能够发现,长安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早已脱离传统的单一采购模式,进入到深度协同阶段。
长安汽车采购中心相关人士介绍,传统的汽车开发流程,一般是由整车企业先出设计方案,再根据方案进行采购,如果发现供应商有不符合或达不到要求的零部件,就要进行设计层面的更改。几个来回,周期就会变长,也会产生额外的试错和沟通成本。
而现在,长安会先从原材料到总成零部件的全产业链进行全面扫描,分析各环节的关键技术、生产工艺和成本,识别核心技术和关键价值点,并基于软硬解耦、开发与制造解耦原则开展供应商体系的重构,对关重物料、通用物料、大宗原材料进行资源整合与集量采购,进一步实现采购品类的分层管理,强化系统成本理念,拉进与“前端”供应商的直接合作。
另一方面,长安围绕设计垂直整合、制造水平分工的价值主线,在供应链端推动“单一买卖向多维合作的供应关系变革”,建立了供应、联合开发、代工等多种合作模式共存,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优势,实现供应链透明管理,规避了资源重复投入,有效提升了产品综合开发效率。
这样一来,长安的总体上游成本可降低10%、单款车型开发周期缩短两个月以上,且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和设计理念的实现度都会更好。
如今,在长安全球研发中心,就经常能看到来穿着各色工作服的研发人员,他们有的自华为、宁德时代,有的来自青山、至信实业……他们与长安共同完成产品策划、定义、论证,在现场进行产品设计,从样机试制、工程化开发再到量产上市,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全力提升“新赛道”本地配套
目前,长安正与国内外科技企业、软件企业、芯片企业推进战略合作,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朋友圈正由传统企业向科技企业扩展,呈现“由硬到软”的变化。
“我们在重庆地区供应商占比约24%左右,配套金额占比约42%,保持增长趋势。”长安汽车相关人士指出,重庆地区当前传统硬件类供应商较多,如车身钣金件、注塑件、仪表板、保险杠等,而新智能化领域供应商多为渝外供应商,其中包括高阶智驾领域的相关产品,如中央计算机、核心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等方面。
为了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长安汽车正在积极推动一部分主流零部件企业来渝落地。此外,长安也充分融合大模型、云计算、AI等关键技术,逐步推动上游配套商“智能进化”。
例如,重庆大明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对生产线连续实施了5次智能化技术改造,如今,过去生产线上100个人一天做的活儿,现在10个人操作智能化生产线就能完成,质量也更加稳定。
在重庆平伟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动激光淬火代替了常规淬火,效率提升了25%,还减少了5个重复性高、危险性大的岗位。
“新汽车趋势下,原来的零部件分工,将转向零部件和整车企业共同面对客户的需求,带来新的生态合作模式转变。”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长安也在新车型项目中,深入开展了车载生态类软件的场景方案与运营方案的策划。尤其是当智驾技术可实现驾驶者“脱手”时,诸多新生态场景、运营模式将雨后春笋,这也将促使大范围采购与运营综合策略的落地。(文/刘广滨 张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