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电视剧名好似诗词会,傻傻辨不清
2017-09-22 10:29:51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日报      

                             

  “人间至味是清欢,春风十里不如你。秦时丽人明月心,那年花开月正圆。”这是一首七言诗?哈哈,不是的。这首看似清丽的“诗”,其实是用最近四部热播剧剧名连缀而成的。近期,电视剧圈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起名成了“诗词大会”,没个“七言诗”的剧名,好像就难称为热播剧。

  相比已经播出的电视剧,好几部待播的电视剧,也是同样的取名套路:民国年代戏有《海棠经雨胭脂透》《人生若如初相见》《十里洋场拾年花》,古装言情剧有《花谢花飞花满天》《花落宫廷错流年》,还有神话剧《香蜜沉沉烬如霜》以及现代爱情剧《十年一品温如言》等。以上电视剧的类型涵盖古今,但单看剧名,真分辨不出它是古装剧还是现代剧,是爱情剧还是武侠剧。

  改名包装

  “云山雾罩”显“网感”

  当下的热播剧,许多都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大量网络小说偏重“唯美”“空灵”的审美趣味,形成“云山雾罩”的风格。这直接影响了电视剧起名,比如赵丽颖新剧的名字就由《明兰传》改成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直接来自李清照的词。编剧余飞直言:“这些剧取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你看懂这个戏讲什么,只是想传达给你某种气质,这种气质来自网络小说,很多时候它就是一种广告。”

  即使不是翻拍自网络小说,一些电视剧名也包装成网络小说样式的名字,带给观众一种“网感”。已经在优酷播出的《春风十里不如你》,改编自作家冯唐的小说《北京,北京》,相比原著名字的直白,剧名确实很像网络小说。在影视评论人南望看来,改成网络小说样式的拗口剧名能吸引更多80后90后,这些网络小说伴随了他们的青春期,唯美的语言风格影响了年轻人的审美,也影响了他们对电视剧的选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更是一语道破:“这些很特别的电视剧剧名,归根到底是网络小说市场细分出的消费群体所决定的。”

  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已经成了片方关心的重中之重。近期在东方卫视和江苏卫视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此前的名字叫《大义秦商》。对于改名,该剧总制片人赵毅解释:“一方面是考虑到市场,我们想用新鲜的手法给观众讲故事,而《大义秦商》一看就是陕西的故事,可能会影响年轻观众的观看欲望;另一方面是想做一个反差,让有质感、有分量的故事换一种讲述手法,不想让大家一看到剧名就被限定。”

  好在,《那年花开月正圆》这个名字和剧情还算比较相符。改名的过程是集体创作,大家东一句西一句的提意见,饰演周莹的孙俪提到了“花开月圆”,因为剧中周莹跟丈夫吴聘最经典、并被不断闪回的一场戏就是二人在月夜下伉俪情深,吴聘用一张剪纸的月牙将残月“补”成了圆月。改名之后,丁黑导演还特意拍摄了一场一镜到底的闪回,作为该剧的主打预告片。

  生搬硬套

  人名组剧名“毁诗不倦”

  在国内的影视圈,这些年还出现了直接把剧中人名组成剧名的做法,比如此前的《陆垚知马俐》《何以笙箫默》等。不过,这种生搬硬套的起名方式堪称达到“毁诗不倦”顶峰的,是近期在湖南卫视播出的一部都市情感剧《人间至味是清欢》。

  这部剧的名字化用自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词《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其中的名句。而电视剧名中的“人间”“至味”和“清欢”分别代表剧中三位主人公的名字。剧名将“有”改为“至”,充分凸显陈乔恩饰演的“安清欢”是众星捧月的第一女主。

  一部“玛丽苏”的偶像剧,起了个如此清雅剧名,令不少观众哭笑不得。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认为,把“有味”改成“至味”没有问题,但这句话表现了人到中年放下一切的恬淡之心,“看到这个剧名,我会以这样的理解去看这部剧,但如果发现它讲的不是这个意思的话,就会很反感。”她也笑言,这种起名字的方法其实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中国人给孩子起名字都是有寓意的,有寄情的,正常人一般不会起名叫‘人间’‘至味’,而‘清欢’最多也是古代烟花女子才会用的名字。”

  硬用古诗词起名来冒充格调,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尚未播出的神话剧《香蜜沉沉烬如霜》,该剧讲述花神之女锦觅与天帝之子旭凤三世轮回、守望千年的爱情故事。蒙曼坦言,虽然古诗词在意向方面的表达都有一定的模糊性,但通常情况下,流传至今的诗词还存在着约定俗成的意向解释,“香蜜”一般代表果子,但果子恐怕不能烧成灰,“如果能有一个大体的意向解释,我认为还可以,但如果用了一个完全不通的语句做剧名,这完全是对语言审美的一种挑战。”

  跟风难久

  滥用诗词暴露文化短板

  以诗词命名电视剧的做法在电视剧圈形成的连锁反应,主要是由市场驱动的。在制片人晓虎的记忆里,这一波以诗词命名电视剧风潮是由去年的大IP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以及今年初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带动的,“这种流行风格被市场检验成功之后,迅速出现大量跟风之作,短期内呈现拥堵现象。”

  套路用得多,自身特色和记忆点难免被淹没。单从风格雷同的剧名来看,观众分辨不出电视剧是何种题材,因此审美疲劳很快就会产生。在媒体人大楠看来,这些影视剧之所以硬要弄一个看上去古色古香的剧名,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另类的收视保障,观众会提前预设——这是一部有内涵的剧。“其实从剧情来看,大多数还是‘挂羊头卖狗肉’。”因此,晓虎给出忠告,“这种跟风的做法不会持续很久,电视剧的品质不是叫个诗意的名字就能盖棺定论的,剧情才是吸引观众的根本。”

  往更深一层说,滥用诗词给电视剧起名,恰恰暴露出文化短板。专栏作家翠红就指出,有些人喜欢半通不通的东西,把读不通等同于读不懂,以为是高明、有文化,于是被吸引住。她以神话剧《香蜜沉沉烬如霜》举例,“七个字,又有沉香、烬、如霜等字眼儿,暗示了古风的内容,实际上真沉香烧后呈灰色,美感在哪?当然直接抠词做标题也是要向有文化的方向靠拢。”不过,她也认为从长远看,观众会成长,“小鲜肉”刷脸刷出高票房已经逐渐成为历史了,半通不通的作品还能走多远呢?

  事实上,但凡好的剧名乃至书名,大都能与故事情节契合,并且不需要那么复杂。媒体人大楠说:“《四郎探母》《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这些剧名,别看只有短短四个字,但兼具文人浪漫主义气息与古典文化素养,没有玩概念,也没有生拉硬凑。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北京人在纽约》《温州一家人》等名字,看电视剧名就知道大体说了一个什么事,晓畅直白。”

责任编辑:刘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