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短视频,“冷门题材”背后是对社会生活的热关注
2018-01-11 09:46:45    作者:黄启哲      来源:文汇报      

短视频,“冷门题材”背后是对社会生活的热关注

  《了不起的村落》聚焦广袤大地上的乡村。第三集讲述的是有着“神的自留地”之称的禾木村。图为村子里的图瓦族姑娘。(资料图片)

  10分钟一集的《了不起的村落》聚焦中国乡村,唤起大众对美丽乡村的关注;二更视频专注当代中国的普通人、身边事;《造物集》则向都市人传递生活美学……眼下,一批具有人文情怀、视角独特的短视频进入公众视野。

  不仅社交平台与新闻网站将短视频作为新的流量驱动引擎,更多人也从“140字文字分享”迈入“300秒视频分享”的社交模式。经历了一年多的爆发式增长后,短视频势头依旧不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65亿,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5.25亿。仅以旗下拥有众多短视频产品的今日头条平台为例,其日均播放量总和已超过100亿次,来自用户个体与机构日上传视频数达到2000万个。

  在业界看来,野蛮生长期过后,短视频正迎来精耕细作的稳步发展期。市场的自我净化淘洗,加之网络视频行业内容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令短视频从单纯的恶搞、娱乐,到垂直化、人文化、专业化,逐渐找到其健康发展之路。

  “冷门”乡村、“擦肩而过”的平凡人走进短视频镜头

  300秒的视频可以拍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两年前,答案可能还集中在娱乐八卦、生活技能分享这些关键词之上。而到了去年,短视频的题材大大拓宽。古村落、校园保安、大排档老板等“冷门题材”或“擦肩而过”的平凡人,都走进了短视频的镜头。

  从中国最后的驯鹿养殖部落鄂温克,到原住民世居的兰屿,以短视频形态推出的《了不起的村落》选择把镜头对准中国的十个古村落。或壮美或秀美的中国乡村景致、充满地域特点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些需要更多年轻人接力传承的特色传统文化被一一呈现。视频于上月初上线,前三集随即获得超过千万的播放量。相比刷屏朋友圈的热门旅游景点或炫技搞笑自拍,古村落的短视频可谓“冷门”,却收获了许多用户的点赞,希望到这些乡村去走走看看,与此同时,如何唤起更多人对乡村和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成为热话题。

  社会变迁往往蕴藏在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之中,这也成为短视频拍摄的发力点。校园里的保安大爷、夜市大排档老板等每天擦肩而过的人成为故事的主角。去年暑期,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与二更视频举办“发现家乡不知道的美”原创短视频征集大赛。在参赛视频中,尤其令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萌芽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大学生陪着生病的爷爷到医院看病,无意中发现了急诊室的男护士这样一个群体,以他们为主角拍摄的短视频。他说:“年轻人的镜头或许稚嫩,但他们却有着独特的视角,往往能以一个很小的切口,关注到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

  表现手法更有感染力,短视频追求“每一帧都有信息量”

  与“拍客时代”一部手机走天下的网络直播相比,短视频的技术门槛更高,其传播不是转瞬即逝的。为追求产品更多的播放量和更长的生命周期,对内容制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镜头中的冷门乡村和平凡人,因精耕细作而更有感染力。

  在过去一年,随着专业团队的集中涌入,电影级的画质、用心的布光和精致的配乐成为热门短视频的“标配”。在一支专业制作团队中,摄影摄像、剧本策划、导演、演员、剪辑……一个都不能少。制作周期也从十几天到几个月不等,极端一点的例子,一个不到120秒讲述美食制作的短视频,其制作团队仅拍摄就花去三个星期。

  华东交通大学三名大学生不久前上传了一支名为《芦苇》的短视频,记录了留守儿童的故事。从前期准备到最终成片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他们在一个村子里拍摄20多天,用镜头记录留守儿童的世界。年轻人尝试用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对比,来凸显留守儿童在父母回家前后的心理归属变化,这种借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让故事更令人感动。

  团队和硬件的升级带来的不只是观赏体验的提高,更对短视频包含的信息量和内容深度提出进一步需求。此前,有平台为拉动流量,推出低俗恶搞视频,但短时间的新鲜感过后,很快陷入雷同空洞的困境,令用户失去兴趣。而依靠配音对口型、为音乐配动作等视频应用新“玩法”,也由于复制者众多而分散了热度。在业界看来,短视频虽然是“碎片化时代”的产物,可与之相对应的,是欣赏方式为创作者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每一帧都有信息量”、充分调动用户的情感的优质内容才能脱颖而出。未来,致力于发布有用信息、提供专门知识、帮助解决问题的优质短视频将成为主流。

  也难怪有人下了这样的论断:从直播平台堆出的“泡沫”最终在“短视频”沉降,而从草根里“涨”起来的流量,最终还是流到了承载优质内容的大池子里。黄启哲 

责任编辑:刘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