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天平,(《广电时评》执行主编)
文化类节目走热电视荧屏,已然成为一年多来值得关注的重要文化现象。从《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到《国学小名士》《诗书中华》,再到《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一系列节目共同构筑起了当下风清气朗的电视传播环境,并取得多个维度的影响力增量。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各大制播平台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已达60档,文化类节目从勃兴走向了成熟,一大批形态自洽、立意精深的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从既有播出可见,多数文化类节目关切“传统”这一命题,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里取材,展现出较为显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随之而来的思索是,对于植根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电视化“传统”的过程还可以有哪些新的考量和思路?诗词、书信、戏曲、国宝……理解和阐释“传统”的维度其实还能有更多。
近期于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时尚大师》便通过一个新的切口关照了“传统”,为“文化美学”的电视表达创新再添一种重要视角。传统文化之于中国的社会历史传统,无疑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有“传统”的智慧浸润。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仪之大”和“章服之美”构成了东方美学的内在肌理。《时尚大师》用“服饰”入题,将对中国意象的读解和阐释融入一种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断养成的“时尚”观念之中。从“吉祥图案”到“水墨丹青”,再到“东方神话”,《时尚大师》用12个最“中国”的命题定义其文化传播的内在线索,风格迥异的设计师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主题采风、创意设计、服饰制作,并在最终的舞台上展现不同的主题作品。
如何选择“传统”元素来构架节目形态?《时尚大师》有一定的巧思。“传统”之于当下的传播困境,在于如何让当代人以今天的方式面对历史并且融入其中。在这一层面上,节目对“时尚”本身的诠释是一大亮点。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社会历史语境不断流变,但不同时期对于“美”的向往和推崇却是一以贯之的。任何一个年代都有“时尚”表达,有意思的是,让不同的“时尚”跨越历史牵手,这或许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了一方荧屏空间的吸引力。
《时尚大师》用今天的审美方式再造过去的“流行”,这意味着不同阶段的文化面貌在“服装”这一小小的窗口里得到了碰撞和交流。节目中不同背景、特点的设计师们,用自己的方式赋予传统以新的表达,从最终的“大秀”呈现中,我们看到了古典之美、创意之美、细节之美……这些都让“潮流”本身得到了更多来自时间的馈赠。
“时尚”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服饰文化更是大多数国人颇为关切的一个具体截面。这不仅关乎审美空间,也关乎文化空间。尤其在中国本土设计师近年在国际时尚场合中表现亮眼、国际时尚潮流也更多青睐于中国时尚舞台的大背景下,正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时尚传播,或许也反映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今天更有力的能量。
可以看到,不断垂直细分的文化类节目正在不断展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电视传播要大众化,也要精致化,《时尚大师》的探索显然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未来,我们也期待更多以不同“传统”入题的文化类节目开掘出更深厚的现实意义。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2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