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很多观众看演出根本不好好看,都把手机拿出来拍,到底是你看还是手机看?吃饭也是,菜上来手机都拿上来了,到底是你吃还是手机吃?”自打手机普及以来,关于“低头族”的吐槽不少见,而这一次,张艺谋要用高科技的元素,把这些编排进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第二季。
继《对话·寓言2047》第一季去年上演之后,张艺谋对这种跨界演出形式上了瘾。前天,张艺谋正式公布《对话·寓言2047》第二季将于6月12日至14日登台国家大剧院,让民间艺术高手与科技达人跨时空联手,延续科技与艺术的碰撞。
内容全原创
七国团队展现科技双刃剑
《对话·寓言2047》是张艺谋首创的一种演出形式,去年推出第一季。之所以叫“观念演出”,是因为乐剧、舞剧、戏剧都不足以概括它的演出类型。古老的、先锋的、民间的、科技的元素,都被张艺谋一股脑搬上舞台。
既然时空定位是“2047”,演出关注的就是未来的生存状态,而且是与科技密切关联的未来。说到这个话题,张艺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我有三个孩子,搞不好都是‘低头族’,每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手机。”而他自己,也是一个晚上不睡觉、上网刷新闻的“刷夜党”,“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想把它呈现出来,我没有答案,只是一个感觉,希望能让大家触动,好好想一想。”
在节目安排上,第二季依旧主打传统与科技的配对。优人神鼓与机械臂投影同台,先锋艺术家、舞蹈表演者裘继戎奉上镜面舞,匈牙利影子舞表演团队也将加盟,还有八部合音、壮族坡芽歌书、藏族扎木年等民族民俗艺术。7个单元节目,汇聚了来自7个国家、18个团队及个人,阵容十分强大。
“我们每个节目都保证原创,都是首演。”张艺谋透露,从去年第一季结束后,整个团队就马上投入了第二季的创排中,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最难的就是前期的创意环节,为了把看似完全搭不上边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他常常苦熬一个星期还想不出一个点子,又或者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创意,整个团队都欣喜若狂,他转身出去上个厕所的工夫,就又把自己推翻了。
“原创是最费脑子的,我们不是科普,不是把科技和传统一加一放在舞台上,而是艺术地呈现,这是最特别的。”张艺谋说,直到现在,7个单元的节目还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中。
舞台不花哨
五万行代码编出高冷效果
“我看这个舞台就很好,黑白的,颜色不错。”在《对话·寓言2047》第二季排练现场,张艺谋指着一比一的排练舞台说。在那里,一位舞蹈家身着黑衣正在舞蹈,他的右侧有两个机械臂摆动,台湾表演艺术团体优人神鼓在另一边伴奏。舞台正中还立有一块大屏幕,机械臂的影子和舞者的影子,经过反复投影拼接在上面,合成一个全新的画面。整个舞台除了黑白,没有其他颜色。
今年的《对话·寓言2047》演出延续了第一季的视觉设计。《对话·寓言2047》第一季上演时就被评价:推翻了张艺谋动辄“大红”“大黄”“大绿”的艳丽配色,呈现出唯美又有质感的视觉体验。今年,张艺谋对审美要求更高,给视觉总监任冬生提了一个更尖端的问题:“‘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在舞台上要怎么呈现?”
“高冷、空黑,这是导演一开始就给定的调子。”任冬生说,整场演出凸显的是科技与文化的对话,要的就是没有设计的设计,“如果到处都是花哨的灯光和繁琐的布景,反而影响呈现。”
舞台设计简单,不代表幕后工作简单。就拿第二季中将出现的机械臂来说,张艺谋要求它能跟着音乐优雅地表演。操纵它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技术人员Andy Flessas,他参与过NASA火星漫游车上机械臂的编程。Andy透露,《对话·寓言2047》第二季中的机械臂每出现30秒动作,就需要编写30行代码,截至目前,他已经编写了56700行代码。
内心不安分
拍电影做演出可以兼顾
这几年间,除了拍电影,张艺谋没少执导演出。在担任APEC欢迎晚宴室外光影秀、杭州G20文艺晚会、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等国家级演出的导演之后,目前张艺谋还在为上合组织峰会的文艺晚会忙碌。
在他看来,执导演出与拍电影有很大不同。他乐于把高科技元素融入演出,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演出中上下的转台和连接很紧凑,所有装置、所有人都要在几分钟内完成,比电影还复杂。”随即,他又自信地一笑:“演出和电影并不矛盾,艺多不压身,只要有时间我就都会去做。”
提及自己的频繁跨界,张艺谋十分坦然:“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四分五裂’,各种类型、各种题材、各种形式都有。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值得,太草率,觉得应该三年磨一剑拍一部电影。可我不是,我爱做更多的尝试。”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不太爱惜羽毛”的人,“创作上我总是不安分,尽全力扭动自己的身体,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就是这样才让我有更多跨界的机会。”
不过张艺谋也表示,对他来说“电影是最难的”,因为要体现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说《对话·寓言2047》给他带来的是新鲜的科技体验,那么在电影中,他就用另一种方式反思科技给时代带来的变化。张艺谋透露,接下来他要拍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好好说一说胶片电影的事儿,“现在的90后、00后们,估计都不知道胶片为何物了,就算听说过,也没见过,没拿手摸过。那2047年后呢?我们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速度太快了,都来不及展望。”
本报记者 韩轩 方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