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电子工程,还是学环境科学,从今年9月开始,所有清华大学本科新生的课程表上都将增添一门必修课——“写作与沟通”。课程负责人介绍,这门课定位为非文学写作,而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期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消息传出,好评一片。这些年来,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吐槽:大学毕业生,不会整理会议纪要,不会撰写工作汇报,连请假条都写得颠三倒四。一些人即便博士毕业,文字水平也甚是堪忧,雷人论文让人不忍卒读。而校园之外,词不达意、提笔忘字者更是屡见不鲜,明明嘴上说得倍儿溜,一到笔下就阻滞凝噎的尴尬数不胜数。不愿写文章、不会写文章,俨然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问题。
今天,我们的表达方式愈发多元,传播门槛迅速降低。微博、微信,百余字就能嬉笑怒骂;千奇百怪的表情包,“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不用文字亦能胡吹瞎侃。这样的传播环境下,我们极易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不用费尽心思写什么文章,同样有机会有渠道表达自我。然而事实是,舆论场上,参与言说者很多,“么么哒”之类的网言网语俯拾即是,但真正的精准表达、正式表达却很少,遑论有思想有见地的深度表达了。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写过一本书叫《浅薄》,直言互联网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了内容,却让阅读变得更浅、更快、更浮躁。写作亦然,在光怪陆离的表达方式下,精准规范的写作变得越来越奢侈,长此以往,对人们思维、理性的影响,值得我们注意。
让写作成为全民必修课,应该要提上日程了。当然,这并非要求人人都当作家、当文豪,而是希望通过写作进行思维训练。与情绪宣泄、口头表达不同,书面表达更加讲求逻辑性和精确性,从长句式构建到字词的选择,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求人反复思考、推敲。这最终体现为一种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必须正视的是,这不是什么高阶特殊技能,而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保持清醒头脑的必要之举,也是当下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基本素质。
放眼世界,写作技能的培育早已列入了许多国家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在欧美国家的教育范式里,“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形成论文”的常见方式,令写作训练几乎渗透到了每一门课堂中。哈佛大学更将“说明文写作课”列为学生唯一的必修课;普林斯顿大学每年开设100场写作研讨班,并有完整的写作计划。实际上,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里,写作训练同样是重要因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就是通过写文章、论观点来考察和选拔人才。重拾对写作的重视,清华大学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希望更多的探索可以跟上。
“普通人为什么要学写作?”有人曾问一位大学教授。教授笑着承认,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毕业后,一辈子都不会写一棵树、写一个人,但经由这个过程后,他的审美、他的头脑、他的感觉会大不一样。静下心来练练“笔杆子”,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树、更多的人,发现一个更大的世界,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田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