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现实题材剧的“伪现实”尴尬
2018年被业界冠以“现实题材回归年”,有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备案的276部电视剧中,当代题材高达173部,占比62.6%。但与数量不符的是,与去年同时期佳作频出相比,今年的现实题材剧还没出现一部口碑、收视俱佳的“爆款”,却频频难逃高开低走,甚至烂尾的命运。
作品本身缺乏热度,相反,“伪现实题材”却成为一大热词在行业内外流传。年初的《谈判官》首当其冲,看似瞄准“谈判专家”这一群体,却实则又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言情内核,被《人民日报》批为“悬浮剧”,成为“不像真都市”的典型。《北京女子图鉴》本想讲述独立女性在城市打拼的不易,结果又变成靠恋爱、嫁人进阶的狗血故事,被质疑“不像真奋斗”。还有《老男孩》里将无理取闹当有个性,遭批“不像真性情”;《一路繁花相送》《南方有乔木》则甩不掉偶像包袱,“美颜”效果被吐槽“不像真面容”。虽然这批都市题材剧逐渐摆脱了以往的“婆媳关系”等伦理剧元素,男女演员兼具人气与实力,更不乏一批“老戏骨”撑场,但实则“换汤不换药”,在现实主义的“马甲”下,乐此不疲地呈现着偶像剧的桥段。
并非现实题材剧没有市场,去年《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小别离》等现实题材力作“叫好又叫座”,就印证了观众的需求。但今年同类题材却陷入尴尬,这说到底还是资本作祟。在玄幻剧集体惨败、IP剧失去红利后,资本又涌向了既有市场空间又有政策扶持的现实题材作品,但短时间内却没有足够多成熟的作品相匹配,名不符实的作品开始滥竽充数、填补空缺,造成了现实题材剧的“快消”现象。并不是现代题材剧天然就具有“现实主义”的基因,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生意的角度去创作,精明的观众们才会真正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