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参与四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我明显感觉到这一届整体质量比前三届更高,特点也更明显。如今我们舞台上不乏模式化、大场面、名家云集的作品,相比较下,参与小剧场戏曲节的这几部作品特别清新可爱。因为这里是年轻人的天地,是艺术家探讨戏曲可能性的天地。这里的创作很少功利心、没有非艺术的东西。在这里,无论是资深艺术家的介入,还是青年编导演员的努力,都十分诚恳,令人欣慰。
黄梅戏《玉天仙》、京剧《青丝恨2018》与越剧《再生·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传统戏曲舞台上常演、或是经典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或者说是颠覆。《玉天仙》相对来讲做得更加完整、更有逻辑。因为编剧并非为了颠覆而颠覆,凭空与过去戏曲舞台上的朱买臣“作对”,而是在已有的史料中寻找可以重新阐释的空间。不同于京剧昆曲等许多剧种中朱买臣与他妻子的已有形象,《玉天仙》中的朱买臣虽然一心向学,却有好吃懒做的毛病。妻子对其失望,为生存而改嫁,后遇到朱买臣穷困潦倒,还赠与食物救他一命。这样的情节其实是在《汉书》里有迹可循的。《汉书》里一上来就写朱买臣不是很用心在生计上。后文同样也有对妻子改嫁以后接济朱买臣的描写。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故意和京昆传统戏唱反调,而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从历史的依据里面来寻找重新解读的可能性。而这样创作而来的东西更扎实。
今天我们要对优秀的传统作品、乃至经典作品重新解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看法是不要轻举妄动,草率从事。不能稍有一点想法,就对着经典作品妄加改动。青年主创应当对历史、经典有敬畏感,进而去深入研究:当初为什么会形成经典或者沉淀为传统;今天我们可以新解的地方在哪里;原本作品中有没有不足;而这样的不足又应该如何对待。如果真正做了这样的研究,其作品就既有当代人的眼光,又保留了传统的精华。
基于此来看《青丝恨2018》用倒叙的方式来讲故事。主创希望从中引发观众的思考——这场悲剧到底纯粹是男主人公“负心汉”王魁的道德问题,还是当时整个社会认知、乃至民众集体无意识造成的问题。从最终呈现上,能感觉到作者的意图,但似乎还可以表现得更明显一点,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情节的倒置。《再生·缘》的作者希望讨论陈端生这样一位18世纪的才女的女子主体意识,孟丽君被发现是女儿身之后该如何选择人生?这样的初衷是很好的,不过在表现上好像还没有超越原作者陈端生的视野。在陈端生所处的年代,她能够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其思想本身是相当先锋的。我们今天来做的话,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什么样的思考,这有待主创进一步挖掘和打磨。但整体来看,这样的探索都已经非常有价值,只是具体到作品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除了对待传统和经典的态度之外,今年参演的作品同样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小剧场戏曲形式发展与戏曲本体艺术的关系。
比如《再生·缘》的沉浸式呈现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体验,是戏曲作品里从未用过的。但就其必要性和观演效果来说,仍值得讨论。话剧的沉浸式作品,是将观众卷入剧情之中,让观众顺着作者的思路追寻剧情,在众多分叉剧情之中做出观众自己的选择,而在《再生·缘》中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的效果,其“沉浸式”更多地体现在观演角度和观演方位上。观众并非进入剧情之中,大多数时候是“间离”观看。值得主创注意的是,戏曲本身的写意特点跟话剧是不一样的。戏曲高度程式化、写意化的唱念做打某种意义上与“沉浸式”形式会有一个天然的矛盾。不过,实验探索的过程本身是有价值的。这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样本去冷静下来思考与总结。荣广润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