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回归戏剧本体
2019-01-16 07:40:50    作者:张永明 任飞帆      来源:人民日报     

     戏剧的研究、教学不应该束缚创作者的手脚,而应该和创作者一起夙兴夜寐,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以发展戏剧创作百花齐放的局面

  我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至今仍在教学一线讲授戏剧理论基础和戏剧美学等课程。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对戏剧学科及以戏剧为代表的艺术类学科建设有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戏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功,归纳起来是两方面:一是艺术鉴赏力,二是对该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现在一些学校对这两个基本功不重视,什么东西能赚钱就学什么、教什么,这是应该纠正的。我给戏文系上课时有两点要求,一是多读经典,二是好好理解什么是戏剧,坚守戏剧本体。戏剧理论、戏剧美学是研究戏剧本体的学科,它需要研究者掌握解读作品的能力,多读经典可以加强这方面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艺术鉴赏力不是对戏剧学科专业人士的特殊要求,而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多次参与教材编写工作,发现无论是对基层干部的普及性教材,还是非艺术类本科的艺术修养课,都会把培养艺术鉴赏力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目的。

  好好理解什么是戏剧,就要从戏剧本体出发,对戏剧性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重新组织戏剧情境。具体来说,创作者在进行作品构思时,不应该主题先行,给作品先扣上一个概念化的帽子,而应该从人物自身出发,把人物在作品当中产生的行动,所处的具体情境和行动背后的心理动机分析出来,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这才进入了戏剧形式的建构。当前,实验戏剧很“火”,许多作品标榜自己是实验戏剧,但其实是打着实验戏剧的名目远离戏剧,所以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说,现在很多实验戏剧演出的东西是“戏剧故事会”“戏剧小说”之流。这就是对戏剧本体不了解的后果。戏剧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强调,务必让学生明白。

  戏文系的学生将来从事戏剧创作,势必要面临创作入门这个问题,必须从形体、对话、独白等这些最基本戏剧动作入手进行了解,然后再通过大量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慢慢进入大戏。说到基础训练,许多表演系开设小品训练课,自编自导自演,我觉得这个课程更应该是戏文系的,根据自己经历的事情编创小品来观察生活,演的也是自己。相反,我认为表演系的学生应该一开始就进入成熟片段中扮演角色,通过扮演已经成功塑造的形象来培养演员的实践能力,“演自己”如果长期作为一个训练手段其实不利于表演教学,这也是当下社会上诟病许多年轻演员无论演什么戏,都仿佛是在“演自己”的原因。这些年我们戏文系和导演系合作小品课,戏文系的老师负责小品,在排戏过程中会请导演系老师帮忙,效果很不错。

  据我了解,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涉猎戏剧课程了。戏剧功能有很多,以外国流行的“社会戏剧”为例,通过让父亲和儿子变换角色,父亲扮演儿子,儿子扮演父亲,位置调换后浸入式体会关系的调整,能够让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戏剧进课堂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展,这说明现在越来越重视戏剧基础教育,人们越来越了解戏剧的意义,从戏剧工作者到戏剧爱好者也都在积极推动戏剧教育,这非常好。我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希望无论戏剧的受众是否业余,但戏剧的传播者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否则就容易把路子带偏。

  近几年来,我们的戏剧创作不断发展,创作题材日益丰富多样,在艺术形式上,也必然会不断开拓新的途径,这是大势所趋。戏剧的研究、教学不应该束缚创作者手脚,而应该和创作者一起夙兴夜寐,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以发展戏剧创作百花齐放的局面。

  (张永明、任飞帆采访整理)

  谭霈生,出生于1933年,天津市蓟县人,戏剧理论家,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著有《论戏剧性》《世界名剧欣赏》《电影美学基础》《戏剧艺术的特性》《论影视艺术》《戏剧本体论》等。

责任编辑:刘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