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音乐剧市场正在爆发 上海能够做什么
2019-04-23 08:48:09    作者:吴钰      来源:文汇报     

     从《声入人心》的首席竞演到《歌手》“组团踢馆”,综艺节目让郑云龙、阿云噶等音乐剧演员的名字从爱好者的小圈子走向了大众,也为国内音乐剧市场引来一股暖流。据大麦网统计(主办方直接售票的部分数据未包含在内),今年第一季度通过大麦网平台售票的音乐剧有160部517场演出,相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4.3%和28.6%;票房涨幅更为惊人,达到6727万,而去年第一季度票房仅为1016万元,全年1.6亿元。

  粉丝大批涌入、市场一片红火,中国音乐剧产业的春天来了吗?多位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持谨慎乐观态度:演出市场的“终极黏性”,唯有本土制造的优质剧目才能提供坚实支撑。

  在上海积淀走过市场寒冬的力量

  “综艺节目帮中国音乐剧行业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一个问题:如何吸引新的观众,扩大整个市场的体量。”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制作人赵晨琳表示。回望音乐剧走过的严冬,资深从业人员无不心有余悸。

  正如演员为市场之“冷”,无奈登上综艺节目为整个行业呐喊。与音乐剧中歌舞魅力之惊艳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观众多年以来对这门艺术保有的距离感。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透露,即使有消费能力,观众也担心“看不懂”,文化广场一度曾走到了艰难维持经营的地步。

  “从2011年重建开业到2014年,文化广场团队只想一件事:怎么活下去。”张洁说。走进剧场在中国并没有形成很强的传统,当时上海了解欣赏音乐剧的观众也寥寥无几。文化广场连年亏损,在2014年引进《剧院魅影》时,账面周转资金已窘迫到付不出第一笔演出费,被迫向银行贷款1500万元。

  好在一部《剧院魅影》,让剧场“活过来”了。文化广场此后逐年打造“年度大戏”塑造文化品牌,聚集忠实观众,推动上海成为了中国音乐剧市场高地和最成熟的市场之一。今年文化广场新演出季发布时,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玛蒂尔达》、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经典音乐剧《贝隆夫人》、《德语音乐剧明星音乐会》等品类丰富的演出轮番预告登场,吸引了逾60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

  上海多年以来对优质剧目的引进,让市场需求逐渐迸发,观众培育、艺术普及也正在开花结果。“在今年举办的音乐剧歌唱比赛中,近400名选手中许多业余人士的水平也已经不亚于专业人士。”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欣然看到,“很多选手挑战了德语、法语、俄语等语种的新剧选段,选曲不再局限于《猫》《剧院魅影》等经典音乐剧。新的音乐剧已经取代经典在年轻观众中更加流行,音乐剧审美呈现多元化趋势。”赛事相关视频上传到网站后,不到一个月累积了超过10万次的浏览量,不仅吸引了音乐剧爱好者,也辐射到初次接触音乐剧的“新人”。

  与此同时,更多国内优秀的音乐剧人才也逐渐受到吸引,聚集到上海这座文化码头,获得专业指导建议与自我展示的平台。正如中文版《变身怪医》之于郑云龙、《我的遗愿清单》之于丁辉,上海与国际接轨的剧目制作标准,全方位磨炼了演员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此用一场场演出,沉淀对舞台的敬意和艺术的纯粹,终于通过电视平台更广范围的传播,打开了普罗大众对音乐剧的接受与认知。

  “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春天只来了半个”

  一批青年音乐剧演员火了,一夜成名的光环似乎也为音乐剧市场注入了人才和资本的暖流:上海音乐学院“小众”的音乐戏剧专业,今年一跃成为艺考“黑马”,创下报考人数增长幅度之最;去年在中国多个城市巡演中票房折戟的音乐剧《吉屋出租》,也“卷土重来”筹备制作中文版。

  然而,业内人士直言,“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春天只来了半个。”

  面对演出票价被屡屡炒上几千元的空前“盛况”,华人梦想总经理田元感慨:“市场走得过快,或是大家对它的期待值更高的时候,让人担心出现泡沫。音乐剧毕竟是线下模式,一个千人座位的剧场不可能回收一万个座位的收益。”

  一部精心制作的音乐剧前期投资费用高达二至三千万元,每场演出的运营成本也耗资不菲,项目制作和营收周期至少一至三年,人才培养和观众基数扩容的时间成本更高。这也是中文版音乐剧《变身怪医》等剧目呼声甚高,复排却无法轻易开启的原因:万一一部剧目带来巨额亏损,可能拖垮整个公司。

  说到底,电视节目中的宣传只能带来营销的热度,音乐剧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巨大且稳中上升的消费人群和经得起标准检验的作品,才能称之为整个产业的春天。如何将追星的粉丝转化为真正的观众?好作品才是根本。否则,剧目票房一时的红火无非是消费演员人气,一些品相不佳的演出可能还在透支行业的未来。

  “明星的出现,对音乐剧的商业销售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不过,作为文化产品,剧目的成功需要系统性制作和市场运营等机制的完善安排。”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整体团队的协调和演员之外各环节的人才培育亟待跟上市场的脚步。

  艺术的学习和创作是漫长的过程,不会因为观众涌入剧场,大批佳作就立即应运而生。制作人赵晨琳表示,中文音乐剧的创作问题,行业需要时间摸索解决。好在市场的暖意,能让更多作品有机会登上舞台,筛选留存下有长尾价值的经典。

  据行业分析机构截至去年的数据,由于一流原创剧作的匮乏,外国引进剧目以少场次撑起了中国音乐剧市场票房的“半壁江山”。一味引进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良药,“用中国语言去讲中国故事,让它不仅是一个商业剧种、外来剧种,音乐剧才有在中国生根的可能。”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说。

  “我们致力于打造优质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平台,建立原创音乐剧的公信力,打造一种有效而节约的创作机制,对行业产生深远而有意义的动力。”费元洪说。首届上海国际音乐剧节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于3月底结束征集,共收到了77部投稿。72位投稿人大多并非作曲或编剧专业出身,对音乐剧的热情与投入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却都远超主办方预期。“连年登上文化广场舞台的原创华语音乐剧《秋裤与擀面杖》,主创一位是警察,一位是全职妈妈,还有一位毕业于航天大学。他们能进入行业,是因为热爱,我相信他们也能走得很远。”张洁表示。托起中国音乐剧未来的创作,可能正在上海蓬勃生长。

  未来十年内“中国制造”可能超越引进作品

  在文化产业,内容品牌代表长久的生命力。音乐剧也有自身清晰的商业模式,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面对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复苏能力。业内人士分析,学习借鉴这种商业模式,嫁接中国的文化内涵,中国音乐剧的成长空间不可限量。

  聚橙音乐剧董事长耿军判断,未来十年内音乐剧的“中国制造”在市场体量和内容质量上,都有可能超越原版引进音乐剧。数据显示,近两年北京上海周边城市和一些内陆二三线城市的音乐剧票房迅速提升,除了经典音乐剧之外,中文版音乐剧也有越来越多的受众。“我们发现如果观众第一次观看的音乐剧是中文音乐剧,就很能习惯它的表达方式。”

  也有制作人表示,《声入人心》让观众看到了多位音乐剧演员的优秀与坚持,并吸引了资本的瞩目。但良木代表不了森林,业内创作和技术人才依然稀缺。音乐剧作为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工业化体系,还面临一些瓶颈。

  2008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曾在学校的黑匣子剧场观看过一部本科生作曲编剧的中文音乐剧。“如果在纽约、韩国,可能就能慢慢从小剧场打磨,走向大剧场。”孙惠柱叹惋,上海当时却很难找到合适的演绎空间和资金渠道,让实验性的原创佳作实现孵化,进入商业运作。这部惊艳过他的音乐剧遂搁浅至今,默默无闻。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指出,美国音乐剧产业发展中形成了百老汇、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等文化产业功能区,上海的剧场从数量上已经能大致与之相当,只是中小剧场目前多以独立形态运营,未能联合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给作者进行尝试、呈现。

  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杨绍林曾在音乐剧发展论坛中表示,期待“文创50条”中演艺空间的概念继续落地,降低戏剧排练和剧场场租成本,尤其是50人至300人的中小剧场。“经过优秀剧目的高峰,打好音乐剧市场坚实的基础,发展可以更顺。”

  记者手记

  春天的新蕾,更需认真呵护

  某明星在音乐剧巡演中公开“假唱”——因急性声带炎使用录音素材,代替真实演唱一事,近日引发了网友们关于音乐剧行业底线和专业标准的激烈讨论。

  上周末,某音乐剧宁波站演出开始前,该剧明星主演登台向观众表示因身体原因当晚演出的演唱部分将使用录音,同时表示为不能接受这一安排的观众提供现场退票通道。此举虽然在现场获得了部分观众的谅解,但消息传开后,更多观众对音乐剧制作方与演员的专业性提出了质疑。

  按照国际惯例和行业标准,密集的音乐剧巡演通常会安排至少两组主演演员(俗称A/B角)以防止意外,国外专业演出团队一角多人、一人多角的并不罕见。而该剧团一没有充足的应急预案,二没有提前告知(直到观众入场落座后,才公布演员无法演唱)退票信息,无疑暴露了制作和管理水平的多处短板。

  以录音素材的“假唱”来追求所谓的现场“完美”呈现,无疑背离了舞台表演的本义。尤其是音乐剧中的歌曲演唱,经常是戏剧的精华所在,并非可以割裂的配乐“布景板”。而演员的价值并非来自所谓“明星光环”,或者满足粉丝见偶像的仰慕心态,而是来自每场独一无二的现场演绎。唯其真实,才能带给观众无法复刻的观剧体验,体现演员的艺术创造。更不用说,将现场演出放录音带称为“最特别”的演出方式公开宣传,更是触犯了行业底线——假唱,是我国法律明确禁止的行为。

  演员力量储备不足、剧目运营管理水平不高,无疑暴露了我国当下音乐剧行业发展的真实水平,也给正在享受音乐剧“发展红利”的从业人员都提了个醒。音乐剧走过了漫长的冬天,才凭借从业人员对舞台艺术长期投入的热爱与坚持,得到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只看到“流量”的拔苗助长,为博取短期利益不顾职业道德,损害的是默默耕耘多年等来的大好春光,得不偿失。

  新蕾初开的时候,欣赏美好,更需认真呵护。音乐剧圈的每一次争论其实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以精湛的演出水平回馈这一份关注,才能为自己赢得立身之本,为行业赢得更好的明天。(吴钰)

责任编辑:刘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