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话剧《静静的顿河》即将在8月底来沪演出。这部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巨著的戏剧史诗,一开票就引起广泛关注。不过,也有一些观众犹豫不决:时长8小时的俄语演出,能看完全场吗?
这已经不是上海观众第一次面对超长演出的挑战了。5小时话剧《酗酒者莫非》两年前在上海演过,有观众看得很感动,也有人觉得节奏太慢。赖声川的话剧《如梦之梦》在上海演过多次,不过,全剧8个小时分为上、下本,可以分开购票,不少观众会选择分两天看完。还有2015年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的24小时音乐会版《尼伯龙根的指环》,演出总时长16小时,在三天里分四幕演完。而这一次,为了保证观剧的连续性,《静静的顿河》将8小时一气呵成地上演,中间的3次幕间休息,最长不过45分钟。这些超长演出为什么这么长?演出前剧场和观众应做好什么准备?
让观众心甘情愿“折磨”自己
《静静的顿河》改编自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历时14年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故事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结束的动荡年代,哥萨克民族历经波折的生活、顽强的斗争与伟大而悲剧性的爱情故事。这样的鸿篇巨制决定了话剧的体量,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说:“《静静的顿河》最初是24个小时,其间包括演员幕间休息时间,现在8个小时的版本已经是最精华的部分了。”
演出越长,越考验导演的掌控力和演员的表现力。俄罗斯国立戏剧艺术学院戏剧导演专业学生焦兰博是格里高利的学生,去年她在俄罗斯看了《静静的顿河》,至今难以忘怀。“这部戏开篇即高潮,节奏极其紧凑,环环相扣。演员精力令人叹为观止,到后面并没有因为大量消耗而影响节奏,表现力反而越来越强。我看这部戏之前刚刚熬了通宵,到剧院时觉得随时要睡着。但整场戏我根本不忍心睡觉,看完后还陷入和大家的疯狂讨论中不能自拔。”
《酗酒者莫非》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的作品动不动就是4、5个小时以上的时长。他说:“我很讨厌一个故事被讲得太快,故事应该讲得深刻。我最喜欢细节,所以我对安迪·沃霍尔的创作很有兴趣,他也是专注于小细节,所以会拍一部8小时的电影《帝国大厦》,里面只有一个人在睡觉。”
《酗酒者莫非》在上海上演时,有观众觉得节奏太慢,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并不认同。他说:“不是陆帕慢,而是我们的心理节奏太快了。”在他看来,现代人什么都讲究“快”,已经沦为“时间的奴隶”。
超长舞台剧的确带来新的观剧体验,许多观众走进剧场看超长舞台剧,都抱着“挑战自己”的心态。“短有短的过瘾,长有长的享受。”一位看过《如梦之梦》的观众说,“有的戏,足以让你心甘情愿‘折磨’自己。《如梦之梦》的8小时,让人慢慢走进了梦里,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出戏。”
超长演出考验剧场服务水平
今年4月,《静静的顿河》在哈尔滨大剧院举行中国首演。这样一部超长俄罗斯戏剧会不会“水土不服”?《静静的顿河》正式演出时,近千名观众进入剧场,其中有不少拖着行李箱从全国各地专程去看戏的观众。然而,并不是每一位观众都能经受住8小时的考验。据当地媒体报道,演出结束时,剧场中大约剩下600多名观众。
观众能否看完超长演出,与观演习惯有关,与作品吸引力有关,同时也与剧场服务有关。在哈尔滨演出时,剧场方意识到,对于一部长达8小时的俄语大戏来说,字幕非常重要。为了提升观剧体验,特意请来俄语翻译家悉心推敲字幕,既保留语言风格又方便阅读。然而,现场放映中还是出现了字幕跟不上剧情的操作失误,让观剧效果打了折扣。
此外,对于演出几点开始、中场休息几次、每次多少时间、如何解决观众的交通和用餐等问题,剧场都必须事先考虑好。为了让演员保持充足体力,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两场演出将分别在8月30日和9月1日举行,中间休息一天。周五的演出为了照顾上班族的时间,演出从18时开始,到凌晨2时结束。周日的演出从14时开始,22时结束。散场太晚,交通会成问题,2015年“24小时指环”在上交演出时,第三幕《齐格弗里德》是在凌晨4时结束的,当时音乐厅联系了出租车运营公司,以解决观众凌晨回家的问题。
《静静的顿河》分四幕,有3次中场休息,一次45分钟,两次20分钟。45分钟的休息时间是为晚餐准备的。为迎接这场“马拉松”,剧场将为观众提供可选择的俄式套餐,菜单里包含俄罗斯大列巴、香炸鲱鱼排、俄式罗宋汤等俄罗斯美食,让观众在感受俄罗斯雄奇壮歌的同时,也能体验俄罗斯的美食风情。除了正餐,剧场还将在现场售卖小食和饮料,帮助观众随时补充体力。
当然,除了剧场要为观众多考虑,走进剧场接受马拉松式观剧挑战的观众,也要做好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准备,才能更好地享受这场艺术的盛宴。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