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结束,《烈火英雄》在没拿过一天票房冠军的情况下,以非虚构事件、真实“燃”场景、对英雄真敬意创下16.29亿元票房。尽管票房可观,《烈火英雄》的豆瓣评分却仅为6.7分,在约13.8万人的评价中,将近60%的人给出了3星及以下的评分。
作为社会题材的非虚构影片,真实成为它的卖点,它1∶1搭建的50个油罐、它在拍摄时用的是真火……然而真实一定是正确的吗?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使命是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人们树立理性科学的观念。电影导演陈国辉在访谈时也提到,“非虚构电影”源于真实事件,但其传达的价值需要高于现实。然而,《烈火英雄》传达的价值却并没有比现实“高明”。
事实上,无论是它选择真实场景的拍摄本身,还是它传达的“消防战斗,早晚会有牺牲”的“勇敢文化”都偏离了理性、科学——
数据显示,影片在拍摄火灾场面的840小时里:使用了50公斤的放火煤气2890瓶;3000公斤的流淌火燃烧液;20000张放烟用环保纸板;7600公斤的特效火粉;30吨辅助爆炸用道具……
暂且不讨论在燃烧过程中是否充分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是否产生有毒气体,有否进行环保处理就排放到空气中这些问题,仅就燃料消耗而言,如果要评选碳排放最高的电影,《烈火英雄》无疑会名列前茅。
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拍戏不差钱的今天,这样的“标杆式”作品,很难说不会带起一波“唯耗能不震撼”的风潮,彼时计算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电影产业可能会以艺术文化第三产业的身份与第二产业在耗能量上匹敌。
近年来,我国上映的非虚构影片为数不少,如《湄公河行动》《人民检察官》等。在“现实主义”成为热潮的当下,贴近大众生活、曾经真实发生的故事,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来源。其中的看点是场面震撼、剧情紧凑和催泪感人。但最打动人的就是真实二字。
在影视作品中,何谓真实?真实,就是指取材于真实事件,高度还原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不浮夸、不煽情地展现人物的行为、语言及心理活动。高度还原事发现场的场景与环境固然是一大看点,但很多时候采用“点到为止”的方式所起到的视觉效果是一样的。比如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坐火车场面,其中的道具往往只是一截1∶1的火车模型,靠演员的表现和镜头的移动实现逼真的效果;而如海啸、火山爆发等影视场景,更多的是使用绿背景和后期处理生成预想的效果。像火灾这样的场景,完全可以采用上述做法实现不相上下的视觉效果,即保证安全、环保,又可节省不必要的拍摄成本。
为环保计、为电影业健康发展计,请将烈火熄灭。张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