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
《红岩》,这部出版于1961年的长篇小说,堪称中国当代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之一。它曾经深刻影响了两代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但“Z世代”(95后)有多少人读过这本经典呢?年青一代或许知道“江姐”,但估计听闻过“许云峰”名字的寥寥无几。
最近,一段新的演绎让这部经典重新走进大众视野,革命经典与年青一代之间那种“隔着”的感觉被打破,引发了不少人对革命经典与历史的讨论和思考。一档名为《一本好书》的文化综艺正是架设在其上的桥梁。
近日,《一本好书》第二季回归,豆瓣评分9.2,近7成的人打出了5星的高分。就目前来看,这个有些安静的节目,没有遭遇口碑疲软,而是一路上扬。这个想要做大众阅读“试衣间”的文化综艺节目,将文化星河中的明珠撷取而下,通过严肃但不古板、有趣但不浮夸的全新演绎,将其掰开了、揉碎了、放大了呈现在大众面前,完成激活阅读兴趣的使命。
沉浸式的舞台戏剧体验、老戏骨足够味道的表演,都是这档读书节目引发“叫好”之处。但相比形式上的创新,观众更为看重的可能是这个不急不躁的文化综艺节目,保持对现实的观照和对人的关怀,观众得以在这些经典之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勇气,汲取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力量和启发。比如,《红岩》带人直面信仰的选择,《无人生还》带人探讨人性罪与罚的边界,《麦田里的守望者》带人感受现实与理想的撕扯……
浅娱乐、快综艺确实能带给人更为强烈的感官刺激,但总有一天会产生疲态,而一个阶段对流量逻辑的迷信让这种生理和心理双疲态的出现大大提前。近年来,以《国家宝藏》《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为代表的文化综艺强势崛起,刷足了存在感,2017年也因此被称作“文化综艺节目元年”。
有人就此做出解读,认为文化综艺的风口来了。但其实,人类寻求精神丰富和认知增量的需求一直存在,能够提供文化和内容价值类的节目看似红火,不过是一种回归。而且,也恰因为此,名副其实的文化综艺节目其实会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这些温热的文化综艺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不断点击,“二刷”“三刷”“N刷”,这个“长长的尾巴”如果累积起来,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
文化综艺经过2017年的爆发和之后两年的持续开拓和沉淀,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通过算法对文化综艺的用户进行了大数据画像,结果显示文化综艺对24岁以上用户吸引力较高,且吸引力随年龄层增大而增大,对50岁以上用户吸引力最高。
但其对流量的吸引仍不可与头部娱乐综艺节目同日而语,盈利能力和水平不高也成为制约一些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就节目形态和内容来说,诗词、音乐、文博、书信、非遗等品类均已被挖掘,竞赛、诵读等常见形式也已经被成熟开发,业界水涨船高的制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对这个赛道上的现有参赛者和即将新入局者都提出了更为严峻的发展命题。
每个人都在猜,谁将会是下一个“现象级”,而答案就写在明处。上述调研已统计得出,节目精神内涵和节目创新性是用户最关注的点。谁将这两点做到极致,谁就可能成为赢家。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4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