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开栏的话
今年10月,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云南昆明举办。作为东道国,中国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生物多样性与你我究竟有何关系?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为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哪些探索与实践?今日起,光明日报推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专栏,以“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带领读者了解这个因生物多样性而更加精彩的世界。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4月22日,第52个世界地球日如约而至。今年的国际主题是“修复我们的地球”,与我国的活动主题“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呼应,传递出人类对于地球这一唯一美丽家园的关注与热爱。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十三五”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好转,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生态修复新格局。
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专项持续推进
4月的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茂密的红树林不仅是一道亮丽风景,也为鸟类栖息提供了最佳场所,其中包括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而在4年前,这里还遍布着养虾塘、养猪场,每天有4.5万吨污水和养殖废水被排入。
2017年,当地启动红树林生态修复,拆除建筑,退塘还湿,截至2020年,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成功修复红树林370亩、滨海植被30亩,人工种植红树林270亩,红树林从原有人工种植保存率不到20%增加到50%以上。
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只是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专项行动和工程的一个缩影。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宏介绍,近年来,我国坚持陆海统筹,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全国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同时还破解了黄海浒苔绿潮灾害防治的难题,治理区域海洋生态质量和功能得到提升。
此外,我国在长江流域、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修复矿点近9000个、面积约2.5万公顷,完成防沙治沙1000多万公顷、石漠化治理130万公顷。
与修复携同推进的还有保护。在国土空间规划上,我国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控规则,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生态保护红线涵盖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35个优先区域,覆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大熊猫、朱鹮、藏羚羊、苏铁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十三五”时期,我国自然保护地数量增加700多个、面积增加2500多万公顷,总数量达到1.18万个,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
云南抚仙湖,珠江源头的第一大湖,古称“琉璃万顷”,其淡水资源占国控重点湖泊Ⅰ类水质的91.4%。然而,受流域磷矿开发、人口扩张与城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抚仙湖一度负荷超标,大部分水域水质下降到Ⅱ类,拉响生态警报。
告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017年以来,云南省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出发,针对抚仙湖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在流域空间格局优化与管控的基础上,为抚仙湖系统实施修山扩林、调田节水、控污治河、治湖保水、生境修复五大工程。如今,湖滨湿地已成为一条绿色生态廊道,在稳定保持当前抚仙湖Ⅰ类水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钱塘江源头区域、泰城水生态环境治理PPP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解决区域生态问题、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发挥了示范作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透露,25个试点工程涉及全国24个省份,中央财政累计下达奖补资金500亿元,目前实际完成的投资将近1700亿元,收到了明显成效。
“我们坚持以区域、流域为单元,统筹各自然生态要素,实行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初步建立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解决的就是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战的问题。在修复模式上,坚持因地制宜,按照问题导向,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和措施,不搞整齐划一,克服工程思维和过度修复问题。”周远波说。
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修复领域
2020年7月15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揭牌运营,首期募资规模88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出资100亿元,出资方还包括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部分金融机构和相关行业企业。这笔巨资将用于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地区开展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以及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等绿色发展领域。
据悉,“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转移支付资金8779亿元,同时相关部门通过制定自然资源产权激励政策,为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保护修复增加动力、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努力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途径。
周远波介绍,不少地方已积极探索形成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生动实践模式:安徽淮北绿金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方式,探索形成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发展新产业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的成功模式;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形成的社会资本联合体建立基金、设计—建设—投资—运营移交的模式;浙江温州通过赋予企业优质旅游资源一定期限的使用权,充分发挥多企业联动和运营管理优势,助力生态保护修复。
目前,各地正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河北、辽宁、江西、甘肃、陕西、贵州、重庆和云南8省份已出台实施细则,支持社会资本以参与、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模式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在全域综合整治方面,目前试点工作也在组织推进。未来,通过挖掘资源潜力、激活土地产权权益、优化空间布局等政策措施,更多社会资本会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来,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也将进一步构建。
(光明日报北京4月21日电)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