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孩子经常“不理人”?有可能得了“微听损”
2018-06-07 07:16:49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生活中,你是不是发现从孩子侧面或后面讲话,孩子经常“不理人”?孩子看电视的音量开得很大?这种情况下,请先不要发火和责备,真相是,孩子有可能得了“微听损”!

  “微听损”,很多人听起来还比较陌生。国际卫生组织(WHO-1997)将平均听力损失≤25dB HL视为正常听力。2012年,美国《儿童听力筛查指南》则把儿童正常听力的“红线”设为20dB HL。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微听损”的统一分级标准,有研究者把轻度听力损失(20~40dB HL)和极轻度听力损失(16~25dB HL)均归为“微听损”;“微听损”包含单侧听损、轻度听损、高频听损和暂时传导型听损4种类型。

  有研究显示11.3%的儿童罹患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听力损失,微听损的发病率占8.8%,远远高于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美国约有1/4~1/3在校儿童患微听损,但即使在美国也只有不到1%的微听损患儿得到确诊及干预。这一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儿童期是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重要的学习阶段。正常的听觉能力是言语-语言发展的基础,也是听课学习的基础。这一时期,如果听力障碍没有被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轻者可导致言语发育落后及学业不良;重者会导致严重的言语发育障碍及学习困难。”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李原提醒说。

  随着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和积极开展聋儿抢救性康复救助以来,我国儿童重度和极重度听力障碍的预防与康复取得了很大成效。

  李原称,一般而言,儿童的重度听力损失比较容易感知并能够得到及时干预,通过早期听力补偿或者重建,这些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几乎不受影响。然而儿童的轻度和极轻度听力损失常常易被家长和老师忽略。

  微听损儿童并没有表现出太明显的言语迟缓,大多数儿童都不会主动告诉家长和老师自己听不清楚,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噪声环境下听不清楚,因而很难被感知或发现。

  研究显示,在安静环境中,微听损儿童的言语识别率和听力正常儿童相比并没有差异,但在有背景噪声、混响环境、远距离或者不能面对说话者的情况下,微听损儿童的言语识别率、语言清晰度、声音的定位能力和理解能力显著下降,专注力不足;人际互动能力受限。微听损患儿因自身听力问题不能正确、清晰地听清每个语音,导致学龄儿童可能会听不清某个词,从而漏听或误解教师的意思,也可能在复杂的聆听环境下需要付出更大的注意力,容易出现听觉疲劳、记忆力低下,长此以往将影响患儿的学业发展以及身心健康。

  李原说,对于微听损所引发的患儿学习成绩问题,家长、老师通常会忽略微听损的事实或者主观认定患儿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听讲;也有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太小,反应不灵敏,等孩子长大了就能像健听人一样能听清楚了,从而造成微听损儿童的听力诊断及干预的延误。

  另外,微听损儿童在低年级时与同龄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差距,但到了高年级随着知识信息量增大面对高难度学业时与同龄孩子的差距就愈发明显了;此时,家长和老师更会把成绩下降归因为学习态度或者学习能力差。

  “其实,在微听损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只要家长和教师细心观察,且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就能发现一些微听损儿童较为隐匿的听觉功能、言语发育、认知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李原建议,如果家长发现从孩子侧面或后面讲话,孩子经常“不理人”;吵闹的环境中(课间教室、游乐场、餐厅)孩子需要重复聆听句子;孩子使用儿童电话手表时听不清楚,需要重复聆听;孩子看电视的音量开得较大;多人聊天孩子无法参与,不感兴趣等表现时,应带孩子及时就医,一旦确诊为“微听损”,就要尽快进行有效的干预。

  李原希望家长、教师不要再忽视学龄儿童的微听损问题,不要再给微听损的儿童贴上“不认真听讲”“不好好学习”的标签,要让微听损儿童尽早接受专业的听力诊断、干预,让他们在课堂听讲上与健听学生拥有相同的听课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微听损对儿童学业的不良影响。(稿件综合自中日友好医院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