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于6月18日发布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其中加入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列为精神疾病。WHO称,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一时间这一分类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游戏成瘾”并不具备细化的标准,但是它背后的原因并不能被忽视。
游戏被打断
暴躁发脾气
刘明(化名)是一名高中生,上高中以后,不再时刻被家长盯着,在学校就开始偷偷用手机上网、玩游戏,开始还可以控制自己,只是课下时间玩。后来,逐渐控制不住自己,回家也一直玩游戏,不愿出门也不再愿意上学。如果不让他玩游戏或玩游戏期间被打断时,刘明就会发脾气,出现暴躁、焦虑等情绪。
刘明是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朱君所接待的病人。“问题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家长没办法,只能送到我们这里来。”
济南一位初中班主任李晓春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班上有个孩子,学习一直数一数二,最近这段时间跌出了前十,一问家长,才知道在家玩游戏,甚至作业完不成,也不预习功课,抢他的手机甚至会出现崩溃的状态。”
爱玩游戏=成瘾?
不一定
当“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很快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有人评论:“电竞赛堪忧了,赢了是电子竞技,输了是精神疾病。”
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关于游戏成瘾的定义是这样的:其特点是,持续或过于频繁地玩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它表现为:在起止时间、频率、强度、时长和情境等方面,被游戏所控制;将游戏的优先性置于其他重要事项和日常活动之上;在游戏已产生负面影响之后,这种行为仍然持续或升级。
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朱君作了进一步解释,必须症状学标准、病程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同时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对游戏完全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依旧持续或增加游戏时间;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朱君为这种状态加了一个期限:持续12个月。“并不是喜欢玩游戏就可以定义为游戏成瘾。”
济南市英豪电竞俱乐部负责人王伟表示,一般所说的“游戏成瘾”指的是网游,跟其他小游戏不同,网游由于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金钱可以取得升级,再加上网游特有的社交平台,让玩家沉迷其中。
而2017年4月,美国精神病学学会进一步提出,“在普通人群中可能只有0.3%-1.0%的个体符合该标准”;“超过65%的互联网游戏者不满足任何一条标准”;重申了“互联网游戏障碍”仅仅是目前观察到的可能与正常情况不同的现象,仍然不是“官方的”、确定的精神障碍或疾病,仍然亟待更多的研究、数据。
治疗方法和药物
目前仍比较缺乏
尽管标准并没有细化,但是游戏成瘾并不能因此而被忽视。
王伟认为,“‘游戏成瘾’,不仅仅是一个疾病分类,而是要分析为什么会导致‘游戏成瘾’。”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在现实中找不到获得感,以及无法完成的社交,反而在游戏中找到了。导致他们更加沉迷于游戏,而忽略现实世界。“王伟认为,这或许是很多人沉迷游戏的原因。
这也得到朱君的证实,根据临床分析,“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出现游戏成瘾的情况,以其他更多。“比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父母常年不在家孩子被忽视,就容易出现此类问题。“网游就成了一个避风港。游戏成瘾者的行为与正常人之间会有偏差,家庭功能和社会功能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朱君说,从临床来看,一些游戏成瘾患者还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同时,还需要在专业机构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对其进行阳性强化,多关注孩子好的、正性的一面并给予奖励,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对其进行正向引导。
但是目前专门针对于游戏成瘾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仍然比较缺乏。有媒体认为,把“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分类意义,就在于催生“游戏成瘾”的处方药、治疗方案等。而研究者也会根据相应的诊断结果,来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促进新疗法的产生。
虽然争议很大,但是游戏列入精神疾病仍然“悬而未决”,《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将被提交到2019年5月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由会员国最终批准,并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这次发布的是预览版,可使各国计划如何使用新版本,安排翻译和培训全国各地的卫生专业人员。所以,这似乎给予了充分的时间,来给”游戏成瘾“的定义和解决设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