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警惕糖尿病并发症找上门 医生:需控制血糖
2018-11-23 07:09:36    作者:佚名      来源:南方日报     

     近年来,糖尿病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近,认识的人当中总能数得出一两个叫得上名字的糖尿病患者。据2017年IDF糖尿病地图集第8版的数据估计,中国目前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约有近1.14亿。人们都说,糖尿病不可怕,糖尿病人如果不注意自身血糖的管理,发生并发症才真的可怕。

正值联合国糖尿病日,记者前往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采访了内分泌科主任陈立曙,他用两个不注重自身血糖管理患者的真实案例阐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两种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和预防。

陈立曙主任告诉记者,由于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坚持检测血糖,再不断调整药物剂量,久而久之,有部分患者就会放松警惕,产生惰性,甚至不以为然,长此以往,糖尿病的并发症就找上门了。

●文/ 南方日报记者 宋芾

案例1

未按时服药控糖导致视网膜病变

一名53岁的患者肖某,来院就诊时口干、多饮伴消瘦症状已有7年,曾在外院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且合并有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其父母均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该患者间断服用降糖药物治疗,未定期到正规医院复诊,也没有持续监测血糖、血压。

近一年来,肖某开始出现四肢麻木、双眼视物模糊,口干、多饮、消瘦等症状加重,来院一周前右眼视力明显下降。至该院内分泌科就诊,陈医生为其行空腹血糖检测、眼底筛查等,后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视网膜病变(右眼底视网膜出血)、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陈主任解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元凶”。在糖尿病罹患人群中,其患病率为24.7到37.5%。而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决于患者患病时间的长短,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和个体的差异性。病程越长,患病率越高,致盲率也高。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双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黑影、飞蚊等症状,通过眼底镜检查或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即可确诊,如果眼底有出血点,建议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这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陈立曙说,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如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的眼底筛查,可降低失明风险94.4%。

据医生介绍,对于已经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定期复查,便于医生随时进行激光治疗。有些患者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激光治疗,导致玻璃体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机化增殖膜形成、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失明。如果激光治疗及时、恰当,完全可避免。

案例2

病史长控糖差吸烟患者险截肢

另有一名70岁患者黎某,在外院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平素血糖控制一般,已合并有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糖尿病家族史,该患者吸烟30余年。

入院前半个月,该患者剪趾甲时不慎剪破左侧拇趾皮肤,致局部流血及疼痛,用药膏外敷,但仍疼痛明显伴有皮肤破溃、流脓。至该院内分泌科就诊,经检查后,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足(右)、周围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后经伤口换药、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逐步好转。其主治医生陈立曙告诉记者,“如果他再拖上一阵子才就医,就要截肢了。”

据介绍,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多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非外伤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

“长期血糖控制差、糖尿病10年以上者、合并血管及神经病变者、男性吸烟者、有足溃疡既往病史的患者,都是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陈立曙说,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首先可通过积极控制血糖,从根本上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风险,选择透气性好、宽松的鞋子,平时注重足部的护理,每日检查双脚是否存在损伤、擦伤、皲裂等;洗脚前要试试水温,不要长时间泡脚;不要让趾甲长得太长,注意连续修剪并磨光边缘,一旦出现足部伤口感染、破溃,一定要及时至医院就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人物简介

陈立曙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汕头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提醒

控制血糖 减少并发症发生发展

陈立曙医生表示,以上两个病例有一个共性,就是两位患者都不太注意自身血糖的管控,也不重视并发症的预防,最终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失明、肾衰竭、截肢、心脏病和中风都是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无论发生哪一个,巨大的费用支出和沉重的照护负担,几乎都是个体家庭难以承受之重。要控制好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患者的自律至关重要。”

陈立曙说,血糖的控制,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病人自我管理同时遵医嘱服药,效果会更好。“而且,糖尿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当家族里有人患糖尿病时,其他人应引起重视。在病人治疗过程中,家属也应关心督促患者规范用药,了解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一家人共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小贴士

如何预防糖尿病?

多运动: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刺激胰岛素细胞的活性。相比不运动的人,每天运动一小时的人,其患病的风险下降80%。

控制饮食:过度肥胖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建议多吃粗粮,不仅有利于血糖的降低,还能促进肠蠕动,改善便秘。

舒适睡眠释放压力: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身体机能会兴奋,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糖升高,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人就像紧绷的弦。与之相对的,高质量的睡眠可以释放压力。

常做身体检查:由于糖尿病初期症状表现为乏力、疲劳、伤口久治不愈、视觉模糊等,症状不明显,甚至无明显症状,在临床上几乎有九成糖尿病患者未曾觉察自己已经患病。因此,每个人每年至少应做一次体检。

责任编辑:张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