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9日6时讯 一提起看病,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打针吃药,可是你知道吗?画画、听音乐等艺术手段也能治病!这不,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下简称市精卫中心)正联手四川美术学院在探索开展这样的艺术介入治疗。
活动海报 主办方供图
12月6日下午,2019重庆艺术大市场艺术盛典暨两江创意活动月在金山意库ADC艺术设计中心全面启动,作为此次七大主题展览之一的“寻找桃花源——艺术的社会创新”主题展同步启动。此次主题展览由市精卫中心、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介入康复工作室、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中国四川美术学院研究性艺术工作室联合举办。
和以往艺术主题展不同的是,此次主题展呈现和探讨的是艺术在公共健康领域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这也是市精卫中心启动艺术介入治疗后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展示。
艺术家、大学生、患者共参与 寻找精神“桃花源”
你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在这次展览中,重庆市知名艺术家、四川美院大学生代表以及市精卫中心康复科原生艺术小组的患者共同参与进来,通过绘画、架上艺术、环境艺术、雕塑、视觉传达等领域的近百幅作品,展示了他们心中的精神“桃花源”。
此次主题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 主办方供图
“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有些害怕,但是当你敞开心扉去了解他们的话,你会有很多思考。就像我看到的那位一直喃喃自语的幻听症患者,他可能是需要倾诉和反馈的。倾听连接起来的共振,可能就是他们心中的桃花源。”这是参展的大学生冉玉秀设计作品《世界语言》的初衷。
一位参观者正通过共振设备感受《世界语言》作品传达的情绪 摄/马甜
最大程度地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包容他们,给他们空间也是此次展览的中心思想。正如四川美院艺术介入康复工作室负责人谭晖教授说的那样,“我们很珍惜这次和市精卫中心合作的机会,希望今后在研究精神医学与科普心理健康的语境下,通过艺术语言,使精神医学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科普更加多元、立体,更好地为公共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患者变身画家 “绘画让我平静,给了我新的生命”
此次展览中,最吸引大家眼球的还是市精卫中心康复科原生艺术小组选送的作品。周籽(化名)就是其中一员。
2018年因躁狂症入院治疗的她通过绘画抚慰了情绪。此次展出的30余幅绘画作品都是她住院期间所见所思所想:“我入院是因为家里出了事一直放不下,最开始是药物治理,时好时坏。但在医院引导下接触绘画后,我发现自己情绪真的越来越平和。现在我已经出院了,但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画画,很治愈。”
周籽的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主办方供图
其实绘画带给周籽的不仅是情绪的缓解,更让她看到了自己新的可能。目前,在市精卫中心康复科原生艺术小组负责人苏令林的穿针引线下,她已经以艺术家的身份和一家文创公司进行了合作,下一步还将参加大学成熙街艺术街区打造项目。
这正是这个小组成立的初心。“因为我就是四川美院毕业的。在市精卫中心工作以来,我发现艺术一方面可以辅助精神疾病的治疗,一方面也是希望挖掘这些患者身上的艺术细胞,引进各方资源,衍生出更多的产品,最终解决他们回归社会后的就业生存问题。”对此,苏令林说道。
据悉,市精卫中心原生艺术小组自2018年启动,通过举办义务绘画培训等活动,已吸引了30余名患者参与。
院校合作推进艺术介入治疗 探索精神疾病治疗新途径
原生艺术小组只是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致力于精神康复治疗和心理健康宣教的创新措施之一。
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疾病患病率高达17.5%,其中重性精神病、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患者率约占10%。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市精卫中心一直在探索更多的治疗方法和途径。其中,艺术介入治疗在院内精神疾病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精卫中心副主任罗捷致辞 主办方供图
“艺术在精神疾病诊疗中发挥着调节情绪、提高认知、集中注意力、锻炼人际交往以及助力医师诊断疾病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也开展了音乐疗法、体育疗法、舞动疗法、沙盘疗法、手工疗法等形式多样的辅助艺术疗法,成效显著。”当天,市精卫中心副主任罗捷说道, “此次以专业艺术展形式,探索艺术介入心理健康治疗的更多可能,也是我们和四川美术学院达成‘校地共建、协同创新’战略合作的开始。”
据罗捷介绍,此次展览也意味着市精卫中心和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医疗实践科研项目全面启动,目前与四川美院合作改建院区环境、成立市精卫中心艺术康复心理治疗学组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下一步,市精卫中心还将挂牌“四川美院艺术与社会创新研究基地”,未来双方还将开展更多形式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提升市民的心理健康素质,共创和谐社会环境。(文/马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