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守护口腔健康,远离肿瘤风险
2025-10-20 08:08:09    作者:佚名      来源:华龙网     

生活中,不少人被口腔溃疡困扰——疼痛影响进食,还总担心“会不会是口腔癌”。其实,普通口腔溃疡与口腔癌引发的溃疡有明确区别,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普通口腔溃疡多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虽伴随明显疼痛,但具有自限性,与口腔癌无直接关联。日常做好口腔护理,比如饭后用温水漱口、使用软毛牙刷避免黏膜损伤、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增强身体免疫力,就能降低口腔溃疡发作频率。而口腔癌的典型表现之一也是溃疡,却有显著特征:溃疡深大、表面形态不规则,且常伴随溃疡下方包块形成,最重要的是“经久不愈”——过了几周时间仍无愈合迹象。若发现此类溃疡,或无法判断溃疡性质,务必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诊断,避免因延误排查错过早期干预时机。

肿瘤是怎么形成的?

目前认为肿瘤是多因素致病的疾病。致病的可能因素有:

外来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冷热刺激、紫外线、X线等其他放射性物质、长期机械刺激等),化学因素(吸烟、过量饮酒等),生物性因素(以病毒感染为主)、营养因素(营养不良、营养过度)等。

内在因素:长期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肿瘤发生概率。内分泌功能紊乱(如孕期激素变化、更年期调节异常)也会影响口腔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孕期女性需格外关注口腔护理,定期检查,避免因激素波动诱发口腔问题。

其他因素:此外,遗传因素、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口腔肿瘤的诱因,若家族中有口腔肿瘤病史,个体更应提高警惕,加强口腔健康监测,定期进行专业口腔检查。

在这些因素下,机体的某些细胞发生了突变,不再受全身的生长、分化、凋亡等信号的调节,而成为能够无限增殖的、能向远处转移的癌细胞。

颌面部肿瘤早发现,自我检查快行动

口腔肿瘤的预后效果与发现时机密切相关,掌握简单易行的颌面部肿瘤自我检查方法,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异常。自我检查可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儿童由家长协助检查:

1.普通溃疡一般2周内可愈合,若超过2周未愈,或溃疡面积扩大、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

2.关注口角、牙龈、颊部黏膜,若出现白斑、扁平苔藓、红斑、黏膜黑斑等异常色斑,且长期不消退,可能会发生恶性病变;

3.用手指轻触口腔内壁、牙龈、颌下区域,若发现迅速增大的肿块,或肿块表面出现溃疡,即使无明显疼痛,也需排查;

4.儿童乳牙松动多为正常替换,但“无症状的多数牙松动”(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可能是颌骨病变的表现,需与正常换牙区分,避免漏诊;

5.排除颞下颌关节紊乱(如张口时关节弹响、疼痛)后,若出现张口困难、幅度变小,需警惕口腔肿瘤压迫;

6.面部、口腔黏膜出现不明原因的麻木感,可能是肿瘤侵犯神经的早期信号;

7.面部色素痣若近期出现颜色加深、瘙痒、疼痛、出血,或周围出现小疙瘩、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及时就诊。

自我检查后若发现异常,切勿拖延,请尽早前往正规口腔医疗机构检查,“早诊断、早治疗”,这也是家庭口腔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预防有章法,三级原则护口腔全周期

一级预防:从源头阻断风险

这是最基础也最关键的预防环节,需融入日常口腔护理: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齿;减少糖摄入,避免“重口味”饮食(如过辣、过烫、过咸),减少物理、化学刺激;戒烟限酒,避免咀嚼槟榔等有害习惯;全家人养成锻炼习惯,增强机体免疫力,从源头降低口腔肿瘤发生概率。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定期口腔检查是核心:建议儿童每6个月、成人每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对已出现的癌前病损(如白斑、扁平苔藓),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规范治疗,预防肿瘤的过度生长、恶变、复发及转移;家长需关注儿童口腔异常,如牙齿松动异常、黏膜溃疡长期不愈,避免小问题发展为大隐患。

三级预防:病后及时干预

三级预防即在肿瘤发生后,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现有病情恶化,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家庭需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护理协助,调整饮食结构,帮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患者自身也应保持积极心态,定期进行复查,参与康复活动,通过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口腔健康贯穿生命全周期,从孕期的早期关注,到儿童乳牙恒牙的协同保护,再到成人对口腔肿瘤的预防与监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细致、长期”的守护。这份守护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可能是饭后认真漱口的习惯,是定期口腔检查的坚持,或是发现异常溃疡时及时就医的警觉。愿每个家庭都能树立健康口腔新理念,让口腔健康成为全身健康的坚实保障。

本文作者:

李一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