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的四川盆地,依然酷热难耐。
这样一个并无二致的季末,四川德阳一个名叫龙洞村的贫困村却炸开了锅。这个仅有200来农户的川西村落,头一次迎来了国内外近300名建筑类大学师生做客。
从上月初,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22所国内外知名学府的建筑专业师生齐聚这里,用他们专业的建筑设计,以竞赛的方式为龙洞村22户村民设计和建造民宿。
这是龙洞村的第一次,也是德阳市的第一次。
2017年国际高校建造大赛颁奖典礼现场,近300名建筑类大学师生在龙洞村交上了民宿建设方案并参与施工,这一在政府引导下的乡村改造模式,使多方获得了共赢。(主办方供图)
政府引导下的多方共赢
由政府引导,将高校的专业设计水准引入亟需重建和开发的农村民宿建设,这一创新模式所带来的是一场多方共赢的精彩竞技。
由资深师资带领的22所高校设计建造团队驻村,并以竞赛的方式在落后的贫困村同台竞技。对地方政府而言,则以较低的设计代价获取了22份高水准的民宿设计方案。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设计所牵涉到的领域特别多,因为专业要求较高,一般专业设计团队的设计费用不菲。龙洞村本次所引入的22所高校,其实相当于获得了22个高水准的民宿设计建造方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带队老师告诉人民网记者,他们在做设计建造方案时,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和材料条件,以钢结构和夯土墙结构为主,实现了低材料成本和抗震因素的结合,而且,这种设计方案在当地具有推广和复制的可能性。据记者了解,很多高校的设计方案都能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人文条件,这些设计方案对于当地的农村房屋改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带队教师接受记者采访。驻村的日子,他的手臂被蚊虫叮满了红色的包。(人民网 伍振国/摄)
对高校学生而言,能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项目设计实操,并介入项目的具体建设工作,也是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
主办方告诉记者,以竞赛的方式展开设计活动,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记者了解到,很多参赛院校的师生们亲历一线,在高温酷暑中参与建造的工作,非常辛苦。
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师生负责的民俗项目“伴山居”现场,皮肤黝黑的工人对和他们一起工作的大学生赞不绝口,边竖起拇指边用四川话跟记者说,“这些女娃娃(女孩子)们很阔以(可以),了不起。”
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早上6点就开工,这些来自城里的女学生们也会准时出现在工地。如果工人赶工晚上12点才下班,学生们也是那时候才开始休息。
而多名参与本次大赛的学生告诉记者,尽管条件艰苦,但收获更多。
龙洞村村民告诉记者,政府帮助修建的这些民宿项目,并不需要村民自己掏钱。“只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信用金,等建好以后就会返回给我们。”看着他们昔日破败的老房子焕然一新,老乡们笑得合不拢嘴。
德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姚曙光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22户参与的农户是通过自愿报名产生的,设计之前就要求高校就地取材,旧材利用,严格控制建造成本。“村民需要全程参与建设,一起劳动。”
多名高校大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发现龙洞村很多村民建房并没有系统的建设规划方案,大都采用的还是比较旧的建造方法,这对于地震多发的四川来说,是有问题的。“这是中国农村农房建设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一时间内难以克服。”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建造方案以夯土墙和钢结构进行结合。既保证了低成本,又具备抗震功能。带队老师称,该方案在当地具有推广条件。(人民网 伍振国/摄)
学生们的说法得到了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邱建的认可。邱建表示,在近年来四川所遭受的几次地震灾害中,房屋倒塌给乡亲们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邱建说,过去农村造房子根本没法纳入四川住建系统的监管。“希望这次高校建造大赛带来的新的技术理念,能让农房也更抗震,这是意义非常大的一件事。”邱建还表示,未来四川已经逐步将农房建造纳入住建单位的监管体系。
根据主办方之一四川德阳市政府的说法,本次建造大赛的主场位于规划中的德阳健康谷之中,是四川德阳市未来几年重点规划的区域。
“这是四川德阳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程项目。龙洞村是市级贫困村,通过引入知名高校设计改造和业态改造,将探索建设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姚曙光表示,后期包括龙洞村在内的健康谷,还将迎来一揽子产业运营计划。
痛并快乐着
和这四川偏远农村的父老乡亲们一同兴奋的,还有这里土生土长的长腿花斑蚊。他们以编队的形式,轮番“轰炸”这些新来的“小鲜肉们”。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很多同学和老师们的手臂、腿脚,遍布了密密麻麻的红包。
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在颁奖典礼后,特意把获奖证书和自己被咬成麻花的胳膊放在一起拍照。获奖证书鲜白纯净,他黝黑胳膊上密密麻麻的一片红斑,二者形成了强烈的色差。
本次活动的发起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ued杂志社主编彭礼孝告诉记者,四川德阳市政府其实也冒了一个很大的险,200多名大学生的衣食住行,都在考验着政府的组织和保障能力。“农村较为恶劣和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对这些学生们都是一个新的考验和挑战。”
对于彭礼孝而言,因为有前车之鉴,这次德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则要相对成熟。
2016年8月2日,“楼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在贵州义龙试验区顶效镇楼纳村成功举办。这也是国际高校建造大赛的第一届。与今年德阳赛事所不同的是,去年仅仅是以户外露营为主题。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张文豪在本届大赛的颁奖晚会上,一边挠着自己被咬得通红的手臂,一边忐忑地期待着各项奖项的评选结果。
他希望自己的团队出线得越晚越好,因为冠军是最后一个宣布的。
身为大三“学长”的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这项赛事了。去年在贵州楼纳的比赛,让他收获不少。在去年的贵州楼纳建造大赛上,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和团队的小伙伴们获得了这项国际赛事的二等奖。听说今年暑假还有类似的赛事,他再次主动报名参加。
这名来自大城市广州的“96”后大学生,在经历了半个多月的磨合后,已然对四川农村的艰苦生活环境适应多了。
“虽然很苦,但是收获了很多。第一次接触了土建工程,了解农村传统的建房工艺”。张文豪说,这次暑假实践,真是“痛并快乐着”。
对于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而言,四川贫困农村的现状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挑战和困难。
首要面对的就是理想和实践的巨大落差。张文豪和他的团队成员告诉人民网记者,尽管自己是学建筑设计的,但因为时间关系,团队提交的设计方案在施工时会发现,勘探、测算等这些基础因素的欠缺,暴露出很多问题。“因为方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审改和论证,施工队施工的时候会很抓狂。现实条件的欠缺太大了。”
出于主办方对于成本控制的要求,设计建造材料大部分都必须实现“就地取材”。
龙洞村民宿的改造方案大都在当地传统的夯土墙基础上改建,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特色。(人民网 伍振国/摄)
“理想很丰满,现实连骨感都谈不上。”参与本次设计的高校学生在评选视频里如此调侃。老旧材料很难完全满足设计建造所需,学生们不得不一次次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必须要在现实面前作出妥协”。
在距离一等奖公布还有3所院校的时候,张文豪听到了自己的学校方案介绍,他们的“自做家”设计方案又一次获得了二等奖。
“千年老二”张文豪嘟囔了一句,一丝不甘写在他被晒黑的年轻的脸上。
一场已经打响的脱贫攻坚战
姚曙光告诉记者,本次建造大赛是德阳市委、市政府所引进的新模式。“在确立22家农户后,通过高校、管委会、农户联系起来,以新的模式、新的路径,改造和创新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
根据德阳有关方面的规划,希望以本次赛事为契机,通过各方的配合,积极协作,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造我们农村管理模式”。
主要目的是改造现有农村落后的民居建造方式、经营模式,打造文体旅游新的业态。”
原本破败的民居经过改建后,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人民网 伍振国/摄)
龙洞村距离德阳市区仅有10余公里之遥,盛产贡李。该村每年春天有“李花节”,并在当地小有名气。
在德阳市政府的规划蓝图里,德阳健康谷所辖区域要改造的不仅仅是房子。
“还有其他产业的改造。社区改造是第一步。后续会成立村规模管委会来管理,转型成为一个小的社会组织,形态按照农村社区来管理,实现组织的改造。”姚曙光告诉人民网记者,民宿改造其实是第二项改造工程,第三个是业态的改造。包括告别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的改造。
“业态则是文体旅农方面。 健身谷规划健身养身的一些赛事,改造旅游业态。”姚曙光说,德阳未来还将打造都市观赏农业。
资料显示,德阳健康谷占地466平方公里,但建设用地不超过30平方公里,主打特色是绿色生态。
本次高校建造大赛结束后,将在政府引入公司、统一的运营后,实现长期租赁,进而实现可持续的运营发展。
但民宿改造,又是这一揽子扶贫计划中,颇为重要的一环。
本次赛事主办方之一的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告诉记者,德阳健康谷的龙洞村尽管是市级贫困村,但因为每年一度的李花节,该村的游客并不少,村民自主致富的意识也很强。”
而政府为主导,通过引入22所国内外知名高校设计院系,以“设计激活乡村”这一主题,是对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崛起的重要探索。“希望通过新型的、但又不背离当地原本的地域特色的民宿建造,帮助龙洞村村民们在致富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柳青表示。
“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对乡村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逆的。”柳青说,为了留住龙洞村的原有特色,这次国际高校建造大赛要求参赛单位“用村里的建造方式,用村里的原材料,不用城市的建材。”
“这样不仅能让建造成本很低。比如建造施工的人工都是村里乡亲互帮互助,通过邻里互助提升村民生活环境的提高。”柳青表示,当地政府和主办方都不能再给老乡们增添新的负担。“为村民而设计,要美观也要适用宜居”。
为了控制成本,主办方要求设计方案所需材料大多就地取材,旧材利用。(人民网 伍振国/摄)
在厦门大学援建的民居项目中,当地老乡告诉人民网记者,本次村里所参与改建的费用中,除了政府掏钱外,主办方也找了很多社会资源,比如一些公益的支持。通过村镇联合管委会,最终确立是资源的协议。要求每户的建造成本不超过10万元。“都是政府掏钱的,政府还引入了赞助商,我们村民出人工成本。”
根据主办方的构想,希望本次建造大赛能真正给龙洞村留下财富。
“实现类似针灸的方式,22个高校帮扶22户农户的公益活动,以对农户的家庭结构、经营方向等进行调研而展开。”
在中国建设涉及领域颇有号召力的彭礼孝是本次赛事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让张文豪感到意外的是,评选当天由国内建筑设计领域80%的设计大师担任,且大都来到了现场参加评审和颁奖。
彭礼孝的初衷是,这次活动是“中国顶级建筑设计院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复兴需要的一次主动回应,并以积极行动参与到公益扶贫中来”。
让彭礼孝和诸多带队老师们欣慰的是,这次参赛的队伍中,来自城里的90后大学生并没有因为农村条件艰苦而退缩。“时间飞逝,感觉昨天各高校师生还在一起参加篝火大会,通宵赶画设计方案,抢工人抢材料。”彭礼孝在致辞时一提到这里,台下的“张文豪们”哄堂大笑。
因为时间紧迫,本次大赛参赛院校众多,但材料供应,施工队伍的保障确实紧张。张文豪告诉人民网记者,因为涉及改造的民居很多都是过去老旧的夯土墙,经过岁月的洗刷和地震的影响,很多夯土墙已经不具备加固的条件。
“所以很改造都采用了钢结构的方案。但22所高校只有1个关于钢结构的施工队。”张文豪说,所以为了比赛建造的进度,各高校之间“抢人抢材料”就成了心照不宣的一种角力。
“和其他高校一起同台竞赛的感觉,很棒。”张文豪强调,四川老乡们追求“安逸”,他们的施工进度需要不厌其烦的沟通,“考验耐心更考验沟通情商”。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参赛师生在介绍他们的改造方案和成果。他们的“咫尺.院方”项目改造过程中遭遇停水停电、材料施工等多重困难。最终获得本次赛事三等奖。(人民网 伍振国/摄)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尽管因为开学他们即将返校。但他们会不定期返回龙洞村,会继续跟进民宿项目的建设情况。
主办方表示,后续会在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不是乌托邦式图纸活动,而是希望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希望通过高校的理念下乡,以建筑大赛为龙洞村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体验当代生活,旅居的生活方式。
“现在90后大学生娃儿真的是了不起,完全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娇滴滴的样儿。”老乡们笑着告诉记者,这帮年轻人让他们感到激励。
彭礼孝说,希望比赛能在农户中实现“以点带面,用星火燎原的方式,带动这个贫困村的民房改造,带动老乡们的致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