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衙门口村棚改入户率达100%
31天,5000来户家庭敞开大门迎接棚改入户工作人员,实现100%的入户率。1个月内,马不停蹄地给1224个大院做了测量,居民20多年的翘首以待成了410名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有着5000来户居民的衙门口村,就这样在本市棚户区改造中刷新了纪录。为什么能创造如此奇迹?一切晒在阳光下的标准,一项项细致服务,让棚改工程愈发得到市民支持。
从“三个不”到“三个好”
7月25日下午,一张口就聊了两个多小时,直到隔壁都飘来炒菜香,住在衙西巷子深处的武大爷才一拍腿:“聊得都没看钟点儿!在家吃饭吧孩子!”“没事儿,我们还得去下一家呢。”入户工作人员小王带着笑告辞。“这孩子说得清楚,棚改是好政策,咱老百姓都得配合。”武大爷转身和老伴儿说。
衙门口村位于石景山,是个超大村落。说起以前,老衙门口人都带着点儿骄傲:“那会儿没五环,从长安街往南一拐就到了我们村。”
从2010年开始,衙门口被列入50个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村,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千户居民到今年才盼来棚改。对于这种可能有数万人的大村,入户工作人员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在很多项目中,我们都会遇到几十、几百个一开始就观望的老百姓,遇到入户就不开门、不接电话、不回信儿。”一位入户工作人员说。但随着阳光征收渐入人心,“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开劲儿,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心里有了谱。石景山区相关负责人说,政府征收会公平公正、阳光透明,不存在“多要、多给”,只能按方案算账、出账。
有了标尺,老百姓心里就踏实了。“他们都挂着证儿进门,好!举报电话都上了墙,好!听说以后谁家得了什么房都公开,好!”武大爷翘起大拇指。
从上了网到打开门
最近一两年来,看着家家户户都用起了微信,很多棚改项目也自己成立了公众号,将二维码送到每家每户门口,让老百姓通过微信推送了解动态。
“我们要接地气,而且得跟上形势。”衙门口棚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当天,“衙门口房屋征收”公众号单篇阅读量达到了将近3000,公众号推送的消息已经盖过了网上流言的阅读量。
和其他老村一样,始于宋朝的衙门口如今也成了“空心村”。年富力强的孩子早就出村奔事业,平时不回来住。活跃在衙门口的本地人只有一些固执得不肯离开故土的老人们。
网上的及时推送加入户调查,也让老百姓心疼起这些入户工作人员来。“大雨天的,别躲在门口啊。快进来!”前几天一场秋雨,打蔫了衙门口买卖街李大妈家门口的花儿,正要往家里挪花盆的武大爷一看见门口站着俩正躲雨的工作人员,连忙把人请进了屋。
在很多老百姓看来,入户调查是棚改实际推进的第一步。甭管之前的消息传得多远多久,只有这些入户工作人员迈进了家门开始量房,才真正意味着这个项目要启动。
入户调查又不仅仅是量房。工作人员不仅要面对这一间间老屋,还要和屋里的老人儿聊一聊。“迈进咱家门,是为了让人家管事儿的给我们定方案,咱都好好配合。”居民纪大妈说。
从“盼着拆”到“盼还聚”
从1994年第一轮说要拆迁到现在,盼改善,是衙门口所有人的心声。
“丫头,帮我看看这个对不对!”看见亮粉色的工作服出现,57岁的王大爷扬声儿招呼。“来啦!”已在衙门口扎了好几个月的小庞脆生生回了一句。
王大爷在手机上翻出一张图。图上,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打着结再向四周扩散开去,几个小区穿插在被快速路、铁路分割的绿地中。“这就是我们以后的房子?”王大爷满脸希望地问。
作为石景山区的“一号工程”,衙门口棚改的一切手续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还聚故里,是所有衙门口人和工作人员们的期待。
6月下旬,市规划国土委石景山分局盖着大红章的建设项目规划条件下发,给衙门口配齐了未来的公共服务设施。一个托老所和一个老年活动站,一所6个班的幼儿园,一所36个班的完全中学,一所18个班的小学,一所12个班的托幼设施,一个9个班的托幼设施,一座配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还将建设五环生态绿廊、莲石路生态绿廊和衙门口1.18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地铁11号线和副中心专线铁路也将全面提升此地的交通状况。
7月,衙门口迎来了几个“夹着本儿”的人。足足两个星期,石景山分局的工作人员把衙门口附近的110多个地块摸了个清楚。
“确实盼着呀,早启动早入住,我们还回这儿住!还聚故里!”王大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