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地方两会释放民生暖意,增收、社保、住房成重头戏
2021-02-05 08:26:03    作者:佚名      来源:经济参考报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召开省级地方两会。《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普遍释放“十四五”开局之年惠民生补短板还将持续加码的信号。不少地方开列了详版的民生任务清单,要求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

  总体来看,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保待遇、建设民生工程等成为2021年民生领域重头戏。一些地方明确提出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目标,一些地方表示将进一步提高养老、医保等社保待遇,还有一些地方将建设更多教育、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工程提上日程。

  地方密集晒民生成绩单

  近段时间,全国省级地方两会陆续开启。截至目前,已有29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出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各地晒出的民生成绩单尤为亮眼。

  民生支出保持力度。2020年,安徽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4.7%,33项民生工程投入1213.6亿元。广西民生支出近5000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超八成。建立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机制,490多亿元直达资金有效保障基层“三保”。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脱贫成为各地民生成绩单中的标配。河南以剩余贫困人口5000人以上的20个县和52个未脱贫村为重点,实施集中攻坚,出台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7条政策,实施重大项目156个。陕西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1.4万个,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900座,销售扶贫产品122.2亿元。

  就业、收入、社保是民生之本、民生之源、民生之基。吉林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30.95万人,完成年计划147.3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4%和7.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31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50元。

  教育、医疗、住房领域也可圈可点。贵州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云南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三甲医院实现州市全覆盖。重庆累计完成1177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2020年受疫情冲击,居民增收面临较大挑战,中央和地方及时出台和落实‘六稳’‘六保’政策,切实保障就业优先和居民增收,同时发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基本民生和公共服务等领域补齐短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增收、社保、住房等成重头戏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共享高质量新成果”被地方纷纷列为民生目标。开局之年,不少地方更是明确时间表细化任务书,开列详版民生清单,力争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求突破见实效。

  比如,北京提出,2021年,将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认真办好31件重要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江西提出,办好51件民生实事,进一步增强全省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大力度促进就业增收。江苏表示,2021年安排了15类52件民生实事。

  从各地部署看,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保待遇、建设民生工程成重头戏。

  在居民增收方面,不少地方明确提出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目标。比如,福建提出,2021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海南提出,2021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和11%左右。

  社保待遇方面,上海明确提出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内蒙古提出,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吉林提出,适时调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乡低保标准的1.3倍。

  建设更多民生工程也被提上日程。比如,天津表示,围绕完善民生托底保障、建设城乡公共设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等领域,精心组织实施20项民心工程。

  教育、养老、医疗领域被不少地方频频提及。比如,福建提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万个。贵州将提质扩能40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改造提升50个标准化养老院,新增1万张护理型床位。湖北提出,建设30个公办养老中心和养护院,建设一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为1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此外,住房工程方面,河南提出,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完成改造不少于50万户。陕西提出,2021年新建公租房5000套,发放租赁补贴3.9万户,新开工棚户区改造7500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622个。山西提出,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筹集租赁住房10万套,开工改造棚户区8526套。

  增强民生政策可持续性

  在专家看来,“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意味着不仅要在做大蛋糕上下功夫,还要更好地分配蛋糕。开局之年,地方政府既要确保居民持续增收,还要加快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刘向东认为,目前民生领域的短板依然突出。主要在于居民增收的渠道比较窄,公共服务领域短板突出,特别是医疗、养老、教育、托幼等事业面临较大的短板,还需要进一步在服务业改革开放方面下功夫,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民生有保障,社会有发展。

  他认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民生保障的重点在于促进充分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同时要在公共服务补短板方面加大力度,在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方面加快落实,提升就业和收入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也指出,民生补短板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增强民生政策的可持续性。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朱小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连续大规模减税降费后,对于民生待遇调整以及民生工程的推进,要充分考虑各地财政的支付能力和承担能力,对于民生清单要进一步做实做细,对于每一项民生支出要做中长期评估,进一步增强民生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刘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