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西农模式”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2017-07-28 08:54:41    作者:张鸣原      来源:人民网     

    时值中午,酷热难耐。在陕西省眉县青化镇的一个农户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邓丰产教授正和农户一起吃饭。饭后,他还要和当地农技干部、乡土专家、农户一起去猕猴桃试验田中搞技术推广。

    “对农户普及知识光靠打电话远程指挥是不行的,只有充分发挥当地农技干部和乡土专家的作用,将深奥的种植理论转化为简单的步骤,手把手地教农民们实际操作,才能起到科技转化和示范带动作用,我喜欢跟农户坐在一块吃顿饭聊一聊,这样农户才能听你的,跟你干。”邓丰产介绍的这一做法,正是1位教授+2位农技干部+2位乡土专家+n位专业农民的“西农模式”,它不仅让农户的收入大幅提高,更成为中国高校科技推广的一面旗帜。

    猕猴桃喜湿但又怕涝,对于环境很是挑剔。秦岭北麓的青化镇属于黄河冲击平原,之前前苏联专家考察过后认为这里适合种苹果,所以在猕猴桃推广之前,这片土地种植的大都是苹果。突然要换另一种作物,农户心里不免打鼓。“虽然秦岭北麓是世界猕猴桃的原产地之一,但是这种植物稍不注意就死了。果树死了可以再种,但是农户一年的收入就没了。”在哪儿试验,成了最大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示范站首席科学家刘占德教授说:“眉县只用十年时间,种植猕猴桃的规模从8.3万亩增加到30万亩,试验示范站功不可没。”

    目前站内的品种中,“脐红”猕猴桃的口感好,酸度适中,经济效益好,但培育一种猕猴桃从开始育种到得到稳定性状至少要11年。果树一年只能开花结果一次,因而得到数据的机会一年也只有一次。为了抓住获取数据的珍贵机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许多教授一年中有大半年都待在青化镇,最长的人甚至住在示范站将近320天。“十几年如一日地在农村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才行。”刘占德教授不无感慨地说。在一次考察中,刘占德发现了一株稀有的野生猕猴桃品种,他小心地将这株猕猴桃带回试验站,反复试验、筛选,最终研究出了优良的新品种。试验站先后培养出配套的中晚熟品种-哑特,中熟品种-金香,早熟品种-秋香,实现了猕猴桃的丰产稳产。

    “咱们农民也要讲科学”,谈到这几年种植猕猴桃的感受,眉县金渠镇宁渠村果农张德福感慨地说。“技术推广之前,我七八亩地收入才两三万,现在年收入十一二万,咱农民种地再也不用听天由命了。这些多亏西农老师们手把手地教咱们科学种田了。”金渠镇建有一个猕猴桃种植技术推广的微信群,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这根“技术杠杆”的支撑,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作者 张鸣原

责任编辑:胡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