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通知,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迎接党的十九大,做好学生引路人”,旨在彰显教师在学生人生路上的引领作用。同样,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成都市教育局集中表彰了一批优秀的“引路人”。
壹 同心
爱孩子的心
是一样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成都市新生路小学 杜萍老师
没有哪位老师是不爱孩子的。成都市新生路小学的杜萍老师,工作七年来,她幸福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挥洒汗水和爱心,收获快乐和希望。2013年10月,她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膝关节严重受伤,足部第二、第三跖骨骨折、颈部受挫,行动困难。本应在医院静养的她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仍每天坚持到校,艰难地挪到三楼教室并坚持站立上课。她的认真深深打动了学生和家长,有家长还感动地流下眼泪。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的课堂静得只听得见呼吸声,学生用他们的全神贯注表达着对她的敬意。
爱恋三尺讲台 心系颗颗童心
■崇州市崇庆中学附属初中 樊刚老师
“我幸福,我是老师。我的幸福来自于孩子们的喜悦与快乐,来自于学生们的进步与成长,来自于家长们的支持与肯定。”崇州市崇庆中学附属初中的樊刚老师,坚信“爱心成就教育”,认为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从教二十年来,樊刚一直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心中装着学生,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始终把工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灾区坚守 静待花开
■都江堰市石羊中学 晏文光老师
都江堰市石羊中学的晏文光老师,作为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市第一批去上海学习的教师,他最大的收获,是确定了自己的教育理想——用心灵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当时作为学校唯一的“成都市德育先进个人”,他笑着扛下了濒临解体的“永远的三班”,开始了“一个灾区教师的成长三部曲”的实践,接着是“静待花开”系列。2013年,他编著完成“一个灾区教师的成长三部曲”共72万字。2016年,他编著完成“静待花开系列”,约51万字。在实现教育理想的路上,因为有孩子们的信任,他始终坚持着。
贰 创新
教孩子的方法
是不同的
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
■成都大学 王卫教授
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成都大学的王卫教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人才培养工作,善于将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的教学体系相结合,将自己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积累应用于课堂教学,先后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生和研究生300余人。作为学科带头人,组建并主持成都市肉类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四川省农产品产业研发平台。在20余个农产品龙头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了10余个国家和省部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为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因材施教 老师“百变”
■成都芳草小学 梁艳老师
“课堂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机会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成都芳草小学语文教师梁艳,十六年来,她只专注做一件事:扎根课堂,研究课堂,变革课堂。正如许多一线同行评价的那样,她以百变教师形象争取每一个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她的课堂努力追求以儿童为中心,以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为中心,以对学生当下学习状态的把握为中心。她探索出“课内读写交流课”“阅读演讲课”“自主合作学习课”等七种不同课型。她怀着对语文教育的热爱、执着,不断创新、超越,不断发挥自己的影响带动更多语文教师前行。五年来,成都市及省外各地近5000名一线教师走进她的课堂,观摩学习。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成都石室中学 周昌鲜老师
成都石室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周昌鲜老师,从教以来,共送走了16届高三毕业班。在教育教学中,他注意引导学生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尽最大力量创设教学氛围。2015年12月10—12日,在台湾高雄屏东县举办的物理教育研讨会上,周昌鲜老师在大会上做了题为“物理生活——电磁感应”的专题报告,该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大会主持人说:周老师的讲座,通过教师的实验创新去带动了学生的实验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做一体 培养应用型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张建如老师
从教34年来,担任中职专业课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28年,班主任工作8年,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的张建如老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应用型人才。张建如老师长期战斗在教学工作一线,担任多门专业课教学工作及专业实践指导工作,平均周课时都在16节左右,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2007年作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回国后,带领全体教师大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成都商报记者 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