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小学陆续放寒假,各种课外培训班又火了起来,这一现象也成为地方两会关注的话题。课外补习虽不是新现象,但日渐走高的补课费用,让很多家庭不得不补而又苦不堪言。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70%左右。民进上海市委的一份提案显示,通过对部分上海中小学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有84%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其中87%的孩子有数学辅导,69%的孩子有英语辅导……
在笔者看来,治理培训班乱象只是一方面,还必须同时治理培训需求。只规范培训机构经营,不改革评价制度,引导家长减少培训需求,培训热难以降温,培训乱象也难以得到根治。
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2018年要出台促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而不是教育秩序的干扰者”。
规范教育培训机构,要解决两方面问题。
一是完善教育培训机构监管体系,依法监管教育培训机构合法经营。国家和各地教育部门都提出建立联合监管机制的做法,这对避免教育部门、工商部门各自为政十分重要。除此之外,还有必要进一步创新监管体系,目前对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实行办学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的注册审批方式,貌似严格,但却导致有的培训机构因注册门槛高,而选择不注册,无照无证经营,或者注册为工商企业,有照无证超出经营范围经营,而由于这两类机构都不是合法的教育培训企业,因此地方教育部门和工商部门都难以按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方式监管,卷款而逃的教育培训机构大多属于此类。所以要消除监管的灰色地带,就有必要创新教育培训机构的注册、审批、监管办法,实行统一的工商注册,加备案制,这就把所有教育培训机构都纳入监管,并通过备案制,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准备金制度。
二是要立法禁止超前教育。依照我国现有教育法律法规,培训机构的超前教育并不违法,早教机构对3~6岁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是合法的;一些培训机构对二年级学生提前上三年级内容,也不违规。但是这对教育秩序的冲击却十分严重,补课班不再是补课班,反而变为教育主体,面对“抢跑式”的超前教育,家长十分焦虑,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全民培训就是这样形成的,舆论称之为教育“剧场效应”。要让教育培训机构“不是教育秩序的干扰者”,就必须立法明确禁止超前教育。
但就是教育培训机构都合法经营,而且不再推进超前教育,我国的教育培训热也恐难有效降温。原因在于,由于中高考用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因此,我国基础教育盛行唯分数论。像寒暑假培训,现在流行“反超”论,即假期是用来“反超”的,由于担心被反超,连班级的第一名也会报班,这种情况下,所有培训机构规范经营,不过是维护选择培训班的学生的合法权益,而当培训热高烧不退,必然会因存在利益诱惑,而有机构违规经营。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都在推进学生减负,但是,减负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整体负担更重,家庭的教育支出增加。对此,我国必须做出理性的选择,要以招考分离为原则,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中小学自主办学,高中、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社会评价,让基础教育摆脱唯分数论。当基础教育关注学生个性教育,学生对教育培训机构的需求,才会从现在的提分、竞技,转变为发展个性、兴趣,这时的培训班,会真正变为兴趣班、特长班,这才应该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初心”所在。(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