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生实习,一直是困扰高校工科教育的难题。一方面,企业觉得在校生干不了活,来实习既耽误时间又耗费原料,高培养成本让许多企业“耗不起”;另一方面,一线生产情况复杂,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安全规范地完成实际操作。
“两方的担忧,使得对工科生极为重要的生产实习,常常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生产线。”负责工科生实习教改项目的湖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授滕召胜,带领其团队,用20年时间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在企业真实环境下长期实习”的培养模式。
与其他专业不同,测控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要走进专业实验室,完成自己的认识实习——感受企业流水生产线,并亲手将模块、器件组装成仪器。“当我第一次组装完成了设备,有一种书本知识‘活了’的感觉!”2014级学生钟浩文这样说道。
为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有这种知识“活了”的感觉,该专业的四大实验室:传感技术实验室、电测实验室、智能仪器实验室、虚拟仪器与网络测控实验室,全部面向学生免费开放。小型实验,每个学生可独立使用实验仪器;大型实验,每3人一组,共同使用实验仪器,保证每个学生的动手机会。
2016年,还是大三学生的钟浩文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发现,公司新到的一批PCB(印制电路板)上芯片引脚设计反了,这将不仅直接导致这批PCB报废,还会影响利用这批PCB装备的产品正常出厂时间。钟浩文尝试着把芯片引脚弯过来,电路板竟然可以正常使用了。“一个小小的举动,不仅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也锻炼了自己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钟浩文说。
湖南大学的工科生产实习可以说是一个“特区”。据介绍,在一个月的生产实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实行“导师制+项目制”,实习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前半个月,“一对一”跟着师傅学技术、做设备;后半个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去的部门和工作项目。“感觉自己的实践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提升。”钟浩文说。
“特区”锻造“特才”。2013届毕业生贺静丹在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毕业实习期间,积极参与项目研究,成为企业“单相防窃电电子式电能表”的研发骨干,以此完成的毕业设计还获得了湖南大学创新毕业设计一等奖。在企业项目负责人带领下,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有超65%的学生会根据兴趣选择以产品设计、模块开发、单元测试、技术攻关等内容为毕业设计。最近5年的毕业答辩,学院还为每个答辩小组邀请一名来自企业的专家担任评委。
据悉,为保证“特区”长期稳定存在,滕召胜充分盘活校友资源。20年来,陆续有10多家由校友创办的企业,参与到湖南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成为湖南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习基地。(通讯员 李妍蓉 胡琼 本报记者 赖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