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以分流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导向
2019-03-12 08:22:52    作者:子长      来源:南方日报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做博士。”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全国两会上直言,目前我国博士生延期群体日益扩大,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他呼吁建立合理的分流机制,“让适合的人读下去”。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办公厅前不久公布的“教研厅〔2019〕1号”文件,关注的同样是研究生培养管理问题,其中一项就是要求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

  单从学历上讲,“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高端,博士生教育是高端的高端”,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金字塔顶层。从教育层次上,随着本科教育越来越大众化,研究生教育强调系统的学术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更应该显示出“精英”的特点。不过,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都给人以看似“严出”实则“宽出”的印象,虽然几乎每个学校对取得研究生学位都有刊发一定数量的论文、通过学位答辩等各项“硬要求”,但近年来屡屡出现研究生论文抄袭事件,既不符合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导向,也有损群体声誉和形象。此外,如果研究生培养不能坚持高标准,客观上还会“激励”那些并无真正学术追求的本科生,把读研当成延迟就业的“缓冲期”,而研究生大规模的扩张,又加剧了师资紧张,使一部人因为“严”而无法如期毕业,另一部分人因为“松”而浑水摸鱼,引发恶性循环。

  “大学的‘双一流’建设要实现从‘指标一流’到‘公认一流’的转变。”吕建代表的这一建议,再次突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建立合理的分流机制,既有利于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可以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改变那些把读研当“缓冲期”的本科生的心理预期,向社会传达鲜明的质量导向。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已经从加强课程教学的角度,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要求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或设立单独考核环节,强化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发现不适宜继续攻读的应予以分流或淘汰。关键是在政策执行上落到实处,不能给人留下“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

  此前有报道援引《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指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远低于许多教育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家长等方面担心社会对被淘汰的研究生接受度低,不希望学生被淘汰而影响其就业和发展。尽管从个人角度出发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一些研究生过度延期在某种程度上也浪费了教育资源。因此,重点不是要不要分流,而是建立什么样的分流机制,以形成更好的导向作用。比如,有人提出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成长周期不同,在落实分流机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差异,而不是统一学制;还有人提到,一些学生原本达到了毕业条件,但因为导师不同意答辩导致延期,这就并非单纯学生方面的问题;再有是建议加强各学习环节的预警机制,避免“一锤定音”式分流。

  教育部要求“加大分流力度”通知公布后,有网友即评论:“幸亏已经毕业了!”这固然可以理解为一种调侃,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建立完善的分流机制,能够有效改变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心理预期,也能够督促人们在选择读研时作出更加仔细的考量和审慎选择。这既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个人学习成长的负责。(子长)

责任编辑:胡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