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人才在这里扎得下根
2019-05-29 08:30:54    作者:赵准胜      来源:中国教育报     

      “很多高校博士招生的一个必备条件是将档案和人事关系转到考入学校。”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未晓巍告诉记者,“对在职考博的人来说,这相当于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但2017年学校出台的《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为我读博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去年,未晓巍顺利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校与她签订合同后,在人事政策允许范围内不仅让她带走了档案和人事关系,而且工资也如期发放。

  追根溯源,这要从该校“党管人才”为统揽的“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说起。

  鼓励深造,不怕“孔雀东南飞”

  青年教师纷纷出去读博士,如今还出台新政,允许调出档案和人事关系,难道就不怕“孔雀东南飞”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吉师大计算机学院院长谭振江笑着说:“近两年,仅我院就有10余名教师博士毕业后陆续回到学校,其中不乏到国外学习的教师学成归来。”

  记者采访发现,在吉师大,像未晓巍一样在职读博的青年教师还有很多。只要教师们有进修需求,学校排除困难送他们出去学习。而走出去的教师,学校更欢迎他们回来,这自然需要有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作保障。

  在“党管人才”的统领下,吉师大相继制定、修订和完善了《关于落实党管人才有关事项的规定》《引进、培养博士人才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激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毕业的暂行办法》等促进人才成长发展的一系列文件,涵盖了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为人才强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也充分释放了人才“管、聚、育、用”机制效能:仅2018年就引进博士60人,其中海外博士9人。近5年,学校博士学位教师增加68%,高级职称教师增加37%,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创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创造了条件,夯实了基础。

  “读博期间,我深有体会,我不是一个人在读博,我身后有吉师大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支持!”青年教师逯洋说。

  搭建平台,强化科研硬实力

  “我们学校有多种大型测试仪器,这些仪器设备全校共享,所有教师测样不需任何费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段小月告诉记者,吉师大不仅为新招聘的博士提供工作间、实验室、科研启动经费,而且鼓励他们加入学校现有的科研团队,这些条件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博士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毕业于俄罗斯彼得罗扎沃茨克国立音乐学院的教师徐潜说:“入职第一天,科研处陈智文处长与新来的博士们分享了他论文写作、申请立项的经验,非常实用。”后来,徐潜还多次请教陈智文有关申请立项的具体问题,得到更加详细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吉师大积极为青年人才搭建科研平台,优化了人才结构、强化了科研硬实力,如中国纸艺术研究所、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数学教育与数学史研究中心等。5年来,学校新增科研平台27个,建成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团队9个,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19项,省部级项目490多项。

  通过设立教学奖励、科研奖励、高层次人才绩效奖励等6个“基金池”项目, 吉师大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为人才工作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学校高端人才日益突出,引领带动作用也越发明显:美术学院教师李洪波的纸雕艺术作品在国内外知名展馆巡回展出;体育学院教师李娜组建指导仅两年的大学生击剑队在国内外赛事中屡获佳绩;双聘教授刘小萌代表学校与哈佛大学著名学者举行满学研究学术对谈;音乐学院教师彭丽颖研发新型伽倻琴,成功获得专利……

  改善服务,精准对接暖人心

  每一次入职教师岗前培训,该校党委书记许才山、校长杨景海都要上一节培训课。“记得书记和校长给新入职的博士上第一次课,激励我们争做‘四有’好老师,我深受鼓舞,也切身感受到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高度重视。”毕业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师王建说。

  “从生活起居、学习科研立项技巧到项目运行完成,我都能感受到学校对培养人才的重视。”管理学院教师赵虹棪说。

  自2017年开始,吉师大建立了“校级领导联系专家和博士制度”“高层次人才访谈制度”。专家和博士都由党政领导负责联系,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力求每一位专家和博士都能尽快熟悉、扎根吉师大。

  不久前,美术学院教师陈思的国家艺术基金“北疆新象——北方四省区高校教师美术作品巡展”首展开幕式在吉林省工艺美术馆举行,许才山为展览题写展名并致开幕词,杨景海主持开幕式,这让来自4个省份24所高校的130位艺术家们深深感受到了吉师大对会议重视的程度。“在这里,每一个组织开展高层次学术活动的人都有底气,这个底气来自吉师大这个坚实的后盾!”陈思激动地说。

  “我们力求每一位教师,在学校里有归属感、岗位上有自豪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生活上有幸福感。”杨景海表示。

  “我们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学校‘人才引领’战略,为学校发展,为吉林省经济振兴,为推进社会进步,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许才山说。(本报记者 赵准胜)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9日第3版

责任编辑:胡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