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书店不能脱离大学的精神气质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办校园实体书店。
在很多人心目中,校园书店是校园重要的文化设施。近年来,不少大学的校园书店开始转型,从老破小到高大上,从粗糙质朴到文艺清新,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线。不过,面临网络书店、电子书等因素的冲击,校园书店外观上的变样,并未带来人气的显著提升。
以笔者所在大学为例。多家校园书店被整合为两家。重建后,书店规模更大、地段更好、装修更高级。可是,我每次路过时,透过明亮的玻璃幕墙,经常发现里面少有人迹,书店为读者阅读安置的精致蒲垫时常空着。偶尔去一次书店,大多顾客是校外观光人士,本校学生反而少。校园书店几乎成了纪念品店和观光景点了。
书店更大了,环境更好了,为什么大家却不去了?根本原因在于新开的校园书店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大家不需要它了。在网络书店、图书馆能满足学生大部分阅读需求的情况下,校园书店填补着阅读需求的两极:一类是急需的教辅资料,例如上课要用的参考书、练习册;另一类是闲暇时刻的课外阅读,在没有明确阅读任务的情况下,逛逛校园书店。
我校新书店虽整合了原教辅中心,但教辅资料的种类、细分程度却不如从前,开学季的打折促销活动也杳无音讯。据身边同学反映,原小书店老板经营多年,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还经常与同学们分享本人搜寻的旧书、绝版书。新书店则依靠外聘收银员、服务员做日常管理,与学生交流很少,缺少人情味。小书店关闭后,校园书店不再是学生扩展阅读兴趣的场所了。
重重压力下,校园书店难以找到自身的定位,渐渐式微,究竟如何转型?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学生的需求上来。与网络书店、校外书店相比,校园书店与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接近性最高,也是其独特优势与立身之本。
例如,学生的教辅资料需求应为校园书店的规划重点,可以联系教务、教师列出书单,按照专业、方向、课程分门别类,方便学生选购,并推出打折促销活动。对于可以循环利用的经典教材、教辅,校园书店可以开展二手书回收和二次售卖,促进旧书流通。校园书店还不妨开发建立线上选购、线下提书、阅读意向统计、学生阅读大数据等信息系统,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阅读、选购服务。在拓展学生阅读兴趣上,校园书店还可以联系学生社团,举办读书会、小规模讲座、读者见面会等。读书、购书并举,弘扬书香文化,让书店与学校的文化气质、学生的精神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让校园书店有灵魂、有生气。
校园书店装饰精美当然是好事,但其不能是咖啡厅、西餐厅、自习室、画廊等形态的简单相加。用服务师生的态度办校园书店,让书店真正被大家需要,浸润大学的精神气质,方是正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虽是陋室,也溢满书香。
谭影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