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莫让劳动实践基地沦为“花瓶”
2019-12-06 08:49:20    作者:张建国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我经常有机会外出参观学习或做专题讲座,到过很多中小学校。我惊喜地发现,无论学校规模大小、地处城镇还是乡村,很多学校都为学生专门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虽然每所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规模有大有小,基地里瓜果蔬菜或盆景等各不相同,但无不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生动画卷。

  走多了,看多了,我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少看到过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劳动的场景。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原来,不少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表面上以学生的名义命名,但真正进行劳动实践的主体并不是学生,而是一些戴上了有志愿者标志帽子、袖套的学生家长,或学校食堂工作人员、负责打扫校园的清洁工人,甚至学校周边的群众。我不禁感慨,怪不得很多学校劳动实践基地里的各种瓜果蔬菜或盆景等,不仅生机盎然、长势喜人,而且“排列”有序、“布阵”严谨,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因素:一是如果真的让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就要让学生携带、使用相应劳动工具,这就增加了安全隐患;二是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劳动,鞋子上难免会沾上泥土,也容易将手弄脏,这就会对保持校园以及教室卫生带来麻烦;三是每一次劳动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可能会影响学生学科学习成绩;四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或作品与成人比起来,显得比较粗糙、不够成熟,不容易赢得参观领导的好评、观摩教师的赞许。

  学校的考虑好像很周全、很细致、很到位,然而这样一来,所谓的“劳动实践基地”还属于学生吗?还名副其实吗?还可以当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窗口吗?俨然成了装点学校的“花瓶”。对此,大家都心知肚明,却没有几个人站出来挑明。毕竟,学校也有学校的难处,大家相互理解一下,也就过去了,何苦去较真呢?这样一想,很多人也就释然了。

  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没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现象暴露出有的学校管理者对开展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具体、感悟不清晰、体会不深刻。今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彻大中小学各学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警醒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开展劳动教育含糊不得、马虎不得。

  开展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刻领会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立即行动起来。但愿在每一所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里,都能够看到学生们劳动的身影,都可以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

  (作者张建国,系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胡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