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中求进,既要“稳”更要“进”
◆ 核心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在以下七方面“有所进取”、“奋发有为”
市场化、法治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依靠创新迈进中高端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
防控金融风险尤为重要
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对做好政府工作提出了五大原则性要求,其中第一点就是强调“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
稳中求进既要“稳”更要“进”。“稳”是大局,是前提和基础,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稳中求进,核心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在以下七个方面“有所进取”、“奋发有为”。
1.市场化、法治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要深入推进去产能,在继续化解钢煤过剩产能的同时,善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做好火电、建材、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去产能工作,特别是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促进市场尽快出清,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
对于房地产市场,要牢牢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在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前提下,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研究和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不主动刺破泡沫,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杠杆问题涉及面广,各种因素交织,情况比较复杂。未来需在“去杠杆”与“控风险”之间寻求平衡,有效去除不合理的杠杆,同时,避免杠杆率降得过快而导致经济硬着陆。
降成本关乎中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兴衰和未来,其关键是尽快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诸多制度性交易成本。
一方面,继续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在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工商业增值税税率,推进各项税制改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等行业、转型升级较好的企业定向提供税费优惠,继续降低社会保障费用,清理兼并名目繁杂的收费项目;
另一方面,敢于啃硬骨头,继续简政放权,以改革和法治的方式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生态环保、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毫无疑问是当前亟需补齐的民生“短板”。此外,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如农业、产业升级、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城镇化等领域,以及诸多发展的软短板和制度短板都需要攻克。
2.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去一降一补”并不代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部。后者包含的内容更丰富、更长远,其核心是提高包括制度、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配置效率,以此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为此,应加快推进国企国资、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生态文明等基础性重大改革,更好发挥改革的牵引作用,用国企改革激发经济主体活力,用金融改革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用财税改革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为增加有效的制度供给,未来需要精准选择突破口,找好具体抓手,落实深改任务。其中,垄断领域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等,作为长期以来最难啃的“硬骨头”,在新的一年里如何解决尤其令人期待。
3.依靠创新迈进中高端
未来只有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才能不断提升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逐步形成内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加速打造新动能,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也要注重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因此,应坚持市场导向、市场驱动,让市场来选择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生产力加快成长,让一切聪明才智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4.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近些年中国出现了部分资金“脱实向虚”、“影子银行”、资金“空转”、自我循环,以及盲目加杠杆、去杠杆导致股市“暴涨暴跌”、房地产投机,乃至一些实体经济成为资本游戏的平台……都干扰了实体企业的健康发展、扭曲了资源配置、加剧了产业空心化风险、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乃至拖累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既存在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也存在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发展深度不足,不适应实体经济发展要求、难以满足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等突出问题,金融领域也是中国经济结构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短板”。
为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应构建实体与虚拟经济之间良性互动的机制。
一方面,尽快出台振兴实体经济的长期战略规划,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促进投资增加,防止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
另一方面,应坚持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激发其活力、防范其风险,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领域。如此,方能真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5.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对于当下的中国,扭转生态恶化、减轻环境污染、治理雾霾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最为迫切的渴望,成为亟需优先着手解决的紧迫性和必然性问题。“中国梦”的实现如果没有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将是残缺不全、黯淡无光的。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坚持绿色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应对资源环境压力,推动产业结构从过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中低端向更多依靠技术和服务的中高端提升,从而使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产业加速淘汰出局,使绿色低碳环保的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
6.加快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
未来可在三个方面拓展中国外贸发展的新空间。
一是大力推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如高铁、通信产品、北斗导航、核电、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水器、超级计算机、无人机、智能手机、机器人等等。
二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中国外贸转型升级、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抓手。要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提高服务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内部的融合与发展。改革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探索服务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服务业的便利化,从政策上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和开放。
三是大力推动e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e国际贸易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技术支撑,有利于打破贸易发展的物理和空间阻隔、行政干预和贸易保护,其未来发展空间不可限量,将可能成为下一代贸易方式的主流。为此,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和推动e国际贸易的发展,建立健全适合跨境电子商务向e国际贸易顺利转型的电子监管体系、税收监管方式、电子通关系统和金融支持政策等。
7.防控金融风险尤为重要
当前,世界经济遇到复苏缓慢和全球化退潮、去全球化逆袭的巨大挑战,全球经济政策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化和不确定性,美国进入“特朗普时代”,欧洲的意大利、法国有可能引爆政治风险,欧洲一体化再迎考验。
再看国内,中国经济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或风险点:民间投资下滑势头并未完全扭转,房地产市场局部高泡沫风险有待继续化解,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以及利率中枢有所上移,将使制造业尤其是中下游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抬升、盈利空间受到挤压或将进一步恶化。
其中,尤其要高度关注金融领域的风险:银行业不良资产有上升趋势,股市、汇市、债市、期市异常波动时有发生,跨行业、跨市场的风险有可能互相传导……2017年必须高度重视解决金融风险的积聚问题,否则“稳”将无从实现,“进”将缺乏牢固的根基。
为有效化解和防控可能的金融风险,未来应全面、系统地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构建各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监管体系,弥补监控短板,强化系统性风险的整体识别和预警,从宏观审慎角度把控风险,确保对各类风险点监管的全覆盖,坚决治理市场乱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研究员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