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丛刚看来,“新能源合资此前在自贸区已有试点,此次先行放开是国家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意志体现”;而5年的过渡期,对于优势企业而言,时间已经足够。
王国信认为,目前,自主汽车在新能源上已具备与外资一战的实力,可以将冲击降到最小。而5年的节点设置很有讲究,“说明国家希望在‘十三五’解决汽车大而不强的问题”。
黄春棉表示,汽车行业全面放开采用了从电动车、商用车到乘用车的“三步走”方式,从易到难、从小到大;可以总结为三句话:有态度、有节奏、有策略。充分体现了国家在四十年改革开放中,积累和提升了汽车发展的经验和信心,同时尊重和接纳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淡化、甚至取消细分行业政策壁垒。
昨日(4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答记者问”形式,明确汽车行业全面放开时间表,称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发改委表示,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新一轮深入改革的关键节点。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其政策推进和变化影响深远。发改委此次公布的汽车产业未来五年全面放开限制的整体思路,既是对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鳌论坛上讲话精神的响应,更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那么,为何会先行放开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5年的过渡期,对于国内汽车企业而言是否足够?2022年,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又是否会引发进一步的合资潮……就此,在业界采访多年、长期观察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的财经类媒体汽车主编,应邀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谈了他们的看法。
《每日经济新闻》编委、汽车周刊主编丛刚
新能源率先解禁原因有四 此前已有试点
在《每日经济新闻》编委、汽车周刊主编丛刚看来,“新能源合资此前在自贸区已有试点,此次先行放开是国家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意志体现”。
《经济观察报》汽车与能源部主编王国信也表示“2016年,国家在自贸区就已经对汽车类生产股比限制进行解禁,解禁的第一步正是新能源汽车。”
2016年7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决定》,其中涉及汽车行业的调整共有三项,包括: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汽车电子总线网络技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子控制器的制造与研发;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能量型动力电池制造;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摩托车生产。
“之所以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率先开放领域,有四方面原因:第一、中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国,中国自主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上已得到长足发展,在核心领域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初步具备与外资一战的实力。第二、率先开放新能源汽车,也是出于引进“鲶鱼”,迅速倒逼自主发展的措施,促进国家产业“换道超车”考虑。第三、相对于庞大的传统燃油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占比还非常小,市场等多个层面都还待发掘,这可以将冲击降到最低。第四、相比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更加复杂,外资品牌要单独进入,风险会更加巨大”,王国信进一步解释说。
《经济观察报》汽车与能源部主编王国信
5年时间足够 外方独资难度不小
丛刚认为,5年的过渡期,对于优势企业而言,时间已经足够。“如果没有期限,多长时间都不够用。未来的市场格局不可能是现在这个局面,一定会兼并重组,剩下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
王国信对此表示认同,“如果继续躺在温床上,即便是10年也会有人认为不够。”同时,他也认为,5年的节点设置很有讲究。“2022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这说明国家希望在‘十三五’解决汽车大而不强的问题。”
另外,在中国汽车产业宏观战略中,有两个时间点比较关键,一个是2020年,一个是2025年。2020年是针对新能源汽车,设定了10%的整体市场占比目标;而2025年是“中国制造2025”收官之年,也是汽车产业经受考验的一年。“2022年刚好在中间,几乎就是承前启后。对于自主品牌而言,五年时间要完全追上合资仍具有难度;但5年之后,我们希望的方向是新能源汽车。问题的关键在于,自主新能源板块能否崛起”,王国信说。
在王国信看来,5年过渡期满后,一些强势的外资品牌可能进一步寻求合资,但一些边缘品牌将不会有这种考虑。当然,也存在现有合资公司自然解体的可能。“个人判断,独资公司会出现,但数量不会太大。在复杂的中国市场,本地化生产之后,仅靠外方难度会增加很多。”
“随着市场趋于饱和和增速放缓 ,预计未来的5年并购重组都会增强”,丛刚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执行主编黄春棉
放开股比“三步走” 有态度、有节奏、有策略
一直以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都密切关注“合资企业股比放开”话题,并多次撰写系列报道。在2016年7月曾推出《合资股比再起波澜 引发各方激辩》专题,通过对政府部门、企业领导和行业专家的采访,做过深入探讨。现在看来,当时的很多判断和结论,对行业具有建设性意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执行主编黄春棉表示,发改委刚刚公布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三句话:有态度、有节奏、有策略。
所谓态度,体现了国家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积累和提升了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和信心,同时尊重和接纳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淡化、甚至取消细分行业的政策壁垒,是大势所趋。
所谓节奏,是指在政策变化中,如何保障行业发展的稳定。目前来看,放开合资股比限制,从电动车、商用车到乘用车,采取了“三步走”的节奏,给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缓冲期,避免了政策突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谓策略,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其中心思想是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本土电动车企业也最具竞争力,率先放开股比限制,产业影响最小。其次是商用车,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即便放开股比限制,国外的商用车企业也很难“打进来”。至于乘用车,也是大家最担心,或者说是此前受到政策保护最大的领域,合资企业股比放开要到2022年。以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目前的成长速度来看,“全面碾压”的判断过于悲观;外资抛开中方“单干”的预期,恐怕也不切实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原创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