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潼南崇龛镇:农旅融合 主客共享 打造田园综合体
2017-07-21 07:13:08    作者: 周冰娥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7月21日6时讯(通讯员 周冰娥)仲夏时节,走进重庆潼南崇龛镇的田间地头,一排排大棚气势如虹,一个个郁郁葱葱的葡萄园、西瓜园、莲藕园、花卉园遍布田间,一幅美丽的现代农业画卷呈现眼前。

    近年来,崇龛镇通过建设产业基地,改善基础设施,依靠科学技术等举措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实现了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养殖基地

    华丽转型:特色农业“风生水起”

    走进临江村重庆稻梦空间农业公司的玉米基地里, 一尺来长牛角似的五米棒子插在茁壮的茎杆上,金黄色、淡紫色的“胡须”悬挂在棒梢上,看上去煞是喜人。田地里,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掰玉米。

    “这是我今年试种的两个新品种:白糯玉米和紫玉米,因其绿色生态,深受市民的喜爱。”该公司负责人滕文强介绍到,借助电商平台,玉米销往全国各地,深受好评,有不少回头客。根据当下的行情,光是种植玉米,就带给他20余万元收入。

    而滕文强只是近年来崇龛镇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崇龛镇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战略规划,推进农业要素“集聚”、科技“集成”、经营“集约”,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建成了以柠檬、西瓜、草莓、莲藕、水产、稻虾、稻蟹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效特色农业产业。

    “在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通过实施“龙头集聚”战略,着力引进“大”龙头,培育“新”龙头,膨胀“原”龙头,挂靠“强”龙头,不断扩大特色高效农业的种植规模,带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崇龛镇党委书记兰雷介绍说,近年来,该镇引进雅香美源、金果果、阿源农业、自留地公司等大中型企业23家,培育合作社26个、家庭农场32户、种养大户27家,极大地推动了该镇的现代农业发展。

葡萄丰收

    农旅融合:休闲农业锦上添花

    每年初春,崇龛镇总会是成渝两地旅游版图上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十里流金,花漾烂漫,一年一度的菜花节引来游人如织,游客们观菜花、采蔬菜,农户们榨菜油、卖特产……一朵小菜花既推动了粮油产业发展,又叫响了生态文化旅游。

    “我们一直有种植油菜的传统,其核心区油菜面积达到3.5万亩。”兰雷说,2008年该镇利用这一农业资源,准确定位,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变方式,举办了旅游唱戏的菜花节,并逐步将油菜种植基地打造成旅游景区。

    连续10年来,潼南菜花节每年都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00亿元。

    一朵菜花的“蝶变”,让崇龛人民尝到了农旅结合的甜头。有了“菜花”的成功典范,近年来,崇龛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在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独特性、吸引力上做文章,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品尝、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区,把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产品变礼品、青山变金山,让崇龛文化旅游披上“田园盛装”,留住游人匆匆的脚步。

    据悉,经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整体推进,崇龛镇逐步完善了旅游软硬件设施,推动了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以油菜花、玫瑰、荷花、万寿菊等为主的赏花生态游产业带,以葡萄、玉米、柠檬、草莓等为主的果树采摘体验游产业带,以休闲垂钓、特色农家乐、渔家乐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养生农业庄园,建成了一批集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了农业景观化、村庄景区化和农庄景点化,实现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趋势。

采摘葡萄

    优化结构:农企共享现代农业产业化果实

    “不管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休闲旅游业,我们始终都有一个宗旨:让老百姓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兰雷说,奔着这个目标,该镇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民”“种植大户+农户”“家庭农场+农民”等多种利益联结新模式,让老百姓和企业(大户)分享现代农业产业化果实,实现了企业和老百姓共赢。

    “如今,我们收租金、赚薪金、分红金,变成了‘三金农民’。”临江村粮油股份合作社的社员吴中全乐呵呵地说,从来没想过,靠着一份土地,也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

    “目前全镇产业结构相对明确,企业在用工方面原则上优先选择本地居民。”兰雷说,为了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提高老百姓自身综合素质,崇龛镇以阳光工程、农家书屋、远程教育为载体,建成田间学校3所,专家大院2个,众创空间1个,举办技术培训12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近3000人。

    “除了能领土地租金外,我还帮佳禾农机专业合作社开拖拉机,空闲时间还到田地上打工,每年我可以为家里增加7万块左右的收入。”薛家村小伙邓潇告诉笔者,镇上的培训让他明白了做一名新型农民的重要性,于是他便到相关培训学校学习了拖拉机驾驶技术。

    “全镇引进企业23家,培育合作社26个、家庭农场32户、种养大户27家。”兰雷说,在企业的带动下,村民基本实现本地就业。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