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4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李亚军)昨(13)日,雨后,海拔1000多米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三义乡小坝村笼罩在晨雾中,格外好看。
小坝村2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10余名村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除草、施肥……一幅热闹景象。
“这是我们合作社发展的中药材大黄,今年长势还不错。”博升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代超说。
今年38岁的谭代超是土生土长的小坝村人,前几年一直在邻近三义乡的石柱自治县马武镇做建材生意,挣了钱,去年决定回老家修新房。
“在回家修房子的时候,我发现老家的撂荒地越来越多,觉得怪可惜的,就想着把这些地利用起来。”谭代超说,做生意时认识了不少朋友,有朋友种植大黄,效益不错,自己到利川考察之后,也发现种植大黄很有前景。
于是,今年初,谭代超和村里几个村民合伙成立了博升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以200元/亩的价格从附近农户手中流转了150亩土地,用来发展种植业。
大黄适宜生长在山地林缘或草坡,考虑到地形、海拔、土壤等因素,谭代超最终决定栽种100亩大黄,剩余50亩用于发展高山蔬菜,以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产业。
“大黄一般要三年才能产生效益,但是包包菜一年能收两次。”谭代超说,今年2月种下的包包菜最近刚好到采摘期,小坝村海拔高,种出来的蔬菜口感极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目前已经出售了40吨包包菜,卖了4万多元。
“今年雨水多,亩产量不是很高,但是卖得起价,不愁销路,再过20天,地里还能收20来吨,能卖2万多元。”说起包包菜带来的效益,谭代超很高兴,他说,种子已经备好了,这一轮采摘完之后,立马开始下一轮种植。
大黄的长势也十分喜人,谭代超说,一亩地种了1700株大黄,成熟期的大黄一株能有十余斤,最多能达到30斤,按照目前市场价1.8元/斤计算,亩产值能达到3万多元。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也有了增收门路。
“栽种大黄和包包菜都需要工人,我们都是请的附近的村民,并且优先聘请贫困户。”据谭代超介绍,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有16人,其中7人是贫困户。
周禄华就是其中之一。50多岁的周禄华是小坝村2组的贫困户,因残致贫的他平时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全指望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但现在,他多了两项收入来源。
“我将家里的10亩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发展产业,一年能拿到2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同时,我在基地务工,做些除草、施肥的轻松活儿,一天还能拿到100元的工资。”村里发展产业,周禄华十分高兴,也十分感激,因自己身带残疾,活儿干得只有其他村民一半多,但是合作社依然给他100元/天的工资。
“一个月差不多在基地干十几天活儿,能挣到1000多元,生活费是没得问题了。”周禄华笑着说。
龙仁高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平时在基地做些犁土的重活儿,一天能拿到200元的工资,他的家属也在基地务工,截至目前,夫妻二人的工资已经拿到八九千。
谭代超算了一笔账,从2月份到现在,已累计为村民发放务工费6万元左右。
“我还打算在村里建一个加工厂,等到大黄成熟后,将大黄加工成干货,更加便于储存和销售。”说起接下来的打算,谭代超信心满满,他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