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19日6时5分讯(特约通讯员 周晓瑜 通讯员 黄玉保)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对渝东北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打好“三峡牌”、建好“城镇群”作出总体部署,重庆市万州区作为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将进一步在国家战略、市委部署中找准方位定位,坚决扛起使命、担起重任,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服务和带动渝东北发展,为全市发展大局贡献更大力量。
山舒缓,水吟唱。行走在平湖大地,从城市到乡间,满目缤纷,青嶂叠翠,一幅河畅、水清、景美、生态、活力的“美丽万州”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倾力守好一江碧水
“南浦一隅,万川毕汇,千峰竞簇,一江碧水。”万州,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长江在其过境流程80.4公里、库体水面达100平方公里,还有21条主要次级河流。
昨(18)日,笔者了解到,近年来,万州区以河长制为抓手,加快构建长江生态廊道,在长江干流突出绿化带、缓冲带、消落带、清洁江水带“四带”建设,在次级支流实施全域治理,以保护长江母亲河为核心,着力实施长江沿岸绿化建设,先后完成10余个长江植被恢复项目、3期长江防护林工程,目前长江两岸第一层山脊线内的幅员面积完成绿化造林27.4万亩,消除了绿化的“断带”和“天窗”,成就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
通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先后否决一批不符合1公里产业管控政策的项目,关停三阳化工、九棱化工等1公里范围内的污染企业;取缔非法码头25个,整治长江岸线利用项目54个;在长江河道保护线外侧设立分别不少于50米和100米的绿化缓冲带,栽种了三角梅、景观树等植物,建设了红砂碛、天子湖等湿地公园,进一步管控好缓冲带,实现了保护长江河道与提升万州滨水城市品质双赢。
通过修复消落带,长江万州段消落带被划分为保留区、生态修复区和工程治理区3类、80段,工程治理区突出库岸治理与防护,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完成南北两岸库岸整治40余公里,突出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修复区推广栽植了中山杉、水桦、狗牙根、苍耳等耐淹植物,绿化库岸50公里,草本植物遍布消落带,裸露河滩已逐渐向耐淹草甸系统演变。
通过清洁江水带,万州各级河长定期巡、实时查,开展污水“三排”专项整治;实施雨污分流,完成管网改造上百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污水全部达标排放;消除水上污染,全面取缔餐饮船舶,过往船舶生活垃圾到港转运,常态化开展水面清漂保洁,确保江清岸洁。
与此同时,万州以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针对全区21条重要次级河流实施全域治理、重点治理,三级河长常态巡河、整治突出问题,21条次级河流水质稳步提升、监测断面Ⅲ类水质占比94.1%,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总体保持Ⅱ类。
为大力整治点源污染,先后建成镇乡污水处理厂82座,污水管网630余公里,日处理污水能力4.8万吨,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达100%,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200余个,完成改厕3.91万户,实现了五桥河、龙宝河消除黑臭。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双河口、高铁片区23.4平方公里城区全部实现海绵化。
主动作为护两岸青山
花大力气提高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万州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峡后续植被恢复等林业重点工程,以自然修复为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全区国土绿化依托退耕还林、三峡后续植被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185.4万亩、退耕还林67.7万亩、三峡后续植被恢复27.5万亩、石漠化治理3.6万亩、长江防护林三期0.7万亩,完成营造林99.5万亩,森林蓄积920万立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3.5%,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68%,生态屏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系统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治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大力提升森林质量和数量。推进城市、集镇、农村“三位一体”全域绿化,推动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加快实现全域“应绿尽绿”,确保森林覆盖率和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项目6万亩,浦里河生态廊道建设5万亩,湿地生态修复项目21万亩,交通干线绿化工程0.4万亩。继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创建绿色示范村40个,栽植农村“四旁树”40万株,开展1400株古树名木抢救复壮保护工作。
同时,以中山杉生物治理为支撑点,打造消落区生态治理示范基地。实施库区消落带生物治理0.2万亩;着力实施瀼渡河、石桥河、新田河三条流域生态修复10万亩;紧紧围绕“+生态”的思路,发展山地高效型林业,发展板栗、核桃、笋竹、木本油料17万亩;发展休闲养生型康养业。按照“生态+”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生态效益共享,建设森林康养基地2个、森林康养小镇1个,推动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乌龙池市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森林生态游憩园。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雨后的山里,空气格外清新湿润,阳光也柔和了许多,仿佛刚出浴一般,懒洋洋地洒在这个温润的初秋。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一眼望过去,漫山遍野树繁叶碧的枇杷树,成为熊家镇腊烛村这个小山村最亮丽的底色。
“以前只有4亩地的枇杷,这几年政府从技术和资金上扶持,面积扩大了一倍,现在每年光卖枇杷就有10多万块钱的收入,这满山的枇杷可称得上是真正的‘黄金果’哟。”年逾六旬的腊烛村村民催吉元笑着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熊家镇已在该镇的腊烛、举安、万家等村发展麻子、贵妃、香妃等多个优质枇杷品种3000余亩,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带动20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小小的枇杷不仅绿了山头,也富了百姓,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而与熊家镇隔江相望的万州经开区九龙园,如今正驶入了产业生态化的快车道。在这里,华歌生物生产的氯气可作为吉沅环保公司的原料,重庆宜化产生的煤灰、煤渣可作为明邦建材加工透水砖的原料,氯化钠可作为华歌生物生产盐酸的原料……
镜头延伸,与经开区仅一山之隔的龙沙镇,近日,随着三辆满载仔母猪的大卡车驶进雨台村斯达登生态猪养殖场,标志着该镇182个单元绿色生态养殖项目的大幕正徐徐开启。
其实,这只是万州“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绿山富民的一个缩影,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年出栏生猪100余万头,加工有机肥25万吨,滋养玫瑰香橙、柠檬、青脆李、改良红桔等百万亩经果林,实现种养业“双百亿”产值,在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初秋的清晨,静立平湖之畔,在绿树成荫的水湄着陆,眼前,江水如碧,婉约,曼转,不骄不躁,这不正是万州加快构建长江生态廊道,谱高质量发展新篇的最好见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