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9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成蓉 邹雨霖)“大嫂,预定的55只鸭子准备好了没有,我们马上来装车……”在历经宣传、收集、预定之后,重庆市綦江区教委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主任曹红又当起了“跑腿员”,天不见亮就从城区出发,早早来到隆盛镇荣农村贫困户张坤仙家中拿鸭子。
昨(8)日,笔者了解到,这些年,张坤仙家养什么、怎么养、往何方销等问题一直牵动着曹红的心,为了让张坤仙家摆脱贫困奔进小康,他出智、出资又出力。
因地制宜谋一份产业
走出贫困需要“输血”更需要“造血”。2017年,曹红接到对口帮扶的任务后,便积极思考着张坤仙家产业发展问题。
“外出务工,张坤仙老两口年龄偏大;就近下力,老两口因病搬不得也抬不得……”综合各方因素,曹红认为还是得从简单常见的鸡鸭养殖入手。

“不不不,养多了得病起来不得了,而且也不好卖。”当听到曹红的建议时,张坤仙老两口并不同意。
为了打消张坤仙老两口的顾虑,曹红专门为其制定了“分批次养殖,逐年扩大”的发展思路,并积极对接村上、镇上,联系农技人员与张坤仙结对指导养殖技术。
上班跑、周末跑,面对面说、电话里劝……曹红记不得自己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但他只记得张坤仙同意发展养殖业时,一切都很值得。
“曹老弟,我们还差10只鸡苗。”“曹老弟,这关红薯还没出来,鸡鸭的口粮要缺点。”在发展养殖业过程中,张坤仙只要有需求曹红就有回应,他出资帮其购买鸡苗、购买农资,并利用下班时间帮忙送至家中。鸡鸭还没出栏,曹红就早早在线上线下经营起了购买团队,利用一切资源搞宣传,确保张坤仙家的鸡鸭不愁销。
耐心细致制一份账单
“大嫂,55只一共6600元,钱和单子你收好。”将所有鸭子装车后,曹红立即掏出钱来付款,并将这一次买卖的反馈清单递给了张坤仙。
“这是今年的第5次销售,一共卖了250余只、收入3万余元。”从张坤仙摸出来的所有小单子中笔者发现,每一笔账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曹红告诉笔者,每卖出一笔他都会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并做一个反馈单子让张坤仙收捡好,每年年末还将与张坤仙老两口坐下来一起清算全年的收入情况,并形成一个全年账单。
2018年养殖124只,收入3000多元,享受产业补贴1240元;2019年养殖202只,收入1万多元,享受产业补贴2020元……一份账单不仅晒出了近年来张坤仙产业的发展路径,更有利于规划未来发展,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信心。
“今年我们贷款养殖了700多只鸡鸭,预计收入8万元,再加上3头黑猪和所有的产业补贴,全年预计有10多万元的收入。”张坤仙家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如今更是干劲十足、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