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永川:驻村第一书记用真心和实干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021-02-04 07:39:58    作者:钟梅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月4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钟梅)重庆永川吉安镇石松村地处永川与四川省泸县交界处,是永川较为偏远的村。

隆冬时节,走进已退出重庆市级贫困村序列的石松村,水泥路平坦洁净、民房错落有致,仿佛置身一幅秀美的新农村画卷。

“近两年来,张书记带领石松村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帮我们找工作、抓产业、卖农产品,我们不仅脱了贫,还实现了稳定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村里的脱贫户纷纷伸出大拇指。

脱贫户口中的张书记,是重庆文理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实验实训中心主任张东,现在吉安镇石松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自2019年3月被组织选派到吉安镇石松村任职以来,张东便和石松村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干部一道,紧紧围绕“助力脱贫攻坚,为困难群众增收致富”宗旨,因地制宜开展“造血式”扶贫,用真心和实干让昔日的市级贫困村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群众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张东(左)和村干部查看沃柑长势
张东(左)和村干部查看沃柑长势。通讯员 钟梅 供图

用创新配置脱贫良方

石松村辖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79户4394人。因之前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有建卡贫困户(已脱贫)51户153人。

扶贫任重道远。作为第一书记,帮扶工作从何处入手?接到去吉安镇石松村任第一书记这个特殊任务后,张东简单收拾好行李,经过反复思考,为自己制定了扶贫计划:先走访了解全村情况,再重点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找到他们致贫的原因,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再根据实情“对症下药”。

通过遍访、走访,张东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要想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关键。

在张东的带领下,石松村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干部积极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大力创新,群策群力,为石松村产业持续发展配置出四剂良方,确保产业发展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

良方一:协同村支两委申报永川区2020年扶贫项目资金75万元,在新屋基、河坎上两个村民小组新建果园100亩,项目已完成验收。土地入股农户33户,贫困户3户。

良方二:协同村支两委建设马岚坳生态农业股份合作社,种植红米、稳糖稻、渝香203、深两优等优质水稻200亩。带动周边群众务工30人次,带动贫困户务工3户。

良方三:协同村支两委申报建设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项目,申请资金60万元用于补齐水果基地短板,建设百香果园20亩与金门村百香果基地连片发展,并在周边就近打造两处清洁院落,为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做准备。

良方四:协同村支两委建设绪冰果蔬种植合作社,申报扶贫车间。2020年产出蔬菜粮食25万斤,收入约30万元,种植特色柑橘6000株,协助申报扶贫车间补助资金5万元,水果基地建设补助10万元。

用真心鼓起群众腰包

1月28日,清晨的石松村云雾缭绕,阵阵寒意扑面而来。张东早早地起了床,为新一天的工作做准备。今天上午,他要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万毅、村里的党建文秘专干曾平一起到徐家坝村民小组已脱贫建卡贫困户侯显里家中走访,然后再去村里的特色水果基地查看沃柑长势。

今年60岁的侯显里因病(患矽肺病多年)成为建卡贫困户。他上有92岁的老母亲,下有3个正读小学的孙女。一家7口人中只有57岁的妻子唐治珍和35岁的儿子侯勇君有些劳力。

前些年,为了家人的生计,侯勇君一直在外务工。2020年,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侯勇君回到永川。在疫情得到缓解的情况下,侯勇君再次选择外出务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没有找到工作的侯勇君又回到永川。

“输血”不如“造血”,张东深谙这个道理。了解侯家的情况后,张东找到侯勇君,与他面对面坐下来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和打算。11月中旬,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张东为侯勇君找到了一份在重庆理文造纸开叉车的工作,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

侯显里的妻子唐治珍是一位勤劳肯干的农村妇女。为了让家里人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她“捡”了其他人的闲置土地种植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饲养了猪、鸭、鸡等牲畜。为了鼓励唐治珍发展产业,张东先后4次发给唐治珍产业奖补金4900元。

用心用情为侯显里一家办实事只是张东为贫困户解难题的其中一个镜头。为鼓胀贫困户的腰包,让他们思想上有提升、政策上有了解、技术上有收获,张东与重庆市农科院特色植物研究所李经勇研究员、石松村专家工作站专家取得联系,多次邀请他们到村里指导贫困户发展产业,举行水稻柑橘优质高效技术培训会,培养致富带头人4人,产业指导员4人。

用实干助力消费扶贫

72岁的秦远菊是上河坝村民小组已脱贫建卡贫困户。10多年前,丈夫患上肺结核不能从事重体力活。5年前,丈夫又瘫痪在床,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艰难。为了生活,秦远菊的儿子不得不外出打工。年老体弱的秦远菊除了靠政策兜底外,还养了些鸡鸭来补贴家用。

2019年5月,石松村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协助全村10户未脱贫户注册成立重庆市永川区梦康农副产品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秦远菊以300元入股成为一名股东。令秦远菊没想到的是,在2020年1月22日她便分得2400元的红利。更令秦远菊没想到的是,当年8月25日,她再次分得合作社红利。

其实,秦远菊能分到两次红利,除了得益于梦康合作社,关键的因素还在张东等驻村工作队队员建立的消费扶贫平台。

“梦康合作社优先收购全镇贫困户农产品,同时以高于同期市场5%至20%的价格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85%以上来自贫困户,销售额超过60万元。”万毅笑着说,合作社建成之初没有运输车辆,驻村工作队队员连续4个月用自己的私家车免费运送贫困户农产品,村民都称他们是包买包卖还包车的“三包干部”。

在张东的带领下,石松村构建多方参与的消费大格局。在重庆文理学院、大数据产业园开展农副产品展销活动4场;与区公安局、区交巡警支队、区消防支队、吉安镇政府、中国工商银行等单位以及渝琥玻璃、诚兴建材等民营企业签订消费合同,建立消费长效机制。去年,梦康合作社销售沃柑、李子、蔬菜、优质大米、鸡鸭等农副产品15万斤,销售额约120万元,利润约11.5万元。去年1月和8月,两次为贫困户分红约6.21万元。此外,合作社还协调区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心建成小程序电商平台,为贫困户解决“卖难”问题,有效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