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通讯员 邓越月)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传来捷报,潼南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涪江河畔,红色精神永流传;潼南大地,军民情深谱新章,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用深厚的双拥情怀,绘就了一幅幅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画卷。近年来,潼南区坚持“上下贯通、军民联动,注重实效、彰显特色”工作思路,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双拥实践深度融合,创新双拥工作机制,打造一系列红色教育阵地,为军民团结注入精神动力,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如今,“双拥”在新时代的潼南,有了更多双向奔赴的书写。
迭代全链条体系 涵养双拥工作“精神气质”
“从外地来潼工作,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温暖,潼南就是我们的第二家乡。”驻潼部队官兵张浩来自福建,他口中的温暖是得益于潼南迭代重塑全链条工作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机制的新体现,这让更多驻潼部队官兵有了真真切切的归属感、幸福感。
家稳则心安。潼南以服务保障为“本”,持续健全党政主导、军地互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双拥新格局,形成区、镇、村三级双拥工作网络体系,画好双拥工作“同心圆”;常态化开展“四尊崇、五关爱、六必访”,通过组织了随军家属招聘会为随军家属解决就业困难,协调解决随军家属就业、随调家属安置,全面落实军人子女享受教育优待政策,积极举办欢送新兵入伍、迎接老兵返乡、立功受奖喜报等,军人军属归属感显著增强。
目前,潼南转业退役士兵、军转干部和随军随调家属安置任务完成率100%,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100%,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困难4200余人次,为96名现役军人子女解决入学问题,提供就业岗位2600余个,真正做到让军人对“后院”不担心、对“后路”不费心、对“后代”不操心、对驻地更关心。
培塑全方位动能 筑牢双拥文化“特色底蕴”
“川渝两地一直是红色之地、英雄之地、光荣之地,诞生了杨闇公、黄继光、邱少云、伍先华等英雄儿女,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4月2日,川渝“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启动仪式暨“缅怀先烈 携手前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举行。军地同心,携手奋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厚情怀,早已融入潼南的血脉之中。
红色文化是双拥工作的精神内核。近年来,潼南区深挖红色资源,以“双拥文化+”模式厚植爱国拥军土壤。依托杨闇公烈士陵园、杨尚昆故居、国家特等功臣战斗英雄郑朝元、378名革命烈士等红色资源,创新培塑“红岩先锋·马掌铁”双拥文化品牌,开展开放式、融合式、互动式、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年接受教育150余万人次,革命先驱杨闇公“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革命风范薪火相传,杨闇公杨尚昆旧居陈列馆获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我们擦新做靓社会化‘双拥联盟’品牌,在全市率先打造重百商超等5个拥军示范点,创建外滩、隆鑫商圈和双江古镇打造3条‘双拥示范街’,570余家商户加入‘双拥联盟’,提供优惠优待服务4万余人次。”潼南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春林介绍。
整合多渠道资源 绘就军民融合“美好图景”
行走在潼南的大街小巷,处处显现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生动场景。办事大厅里,“军人优先”的标识熠熠生辉;门楣上,“光荣之家”的牌匾庄重荣耀;交通要道上,“双拥文化长廊”彰显着鱼水情深;烈士陵园内,“双拥精神丰碑”铭刻不朽功绩......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军民团结的深情,每一个角落都闪燿着双拥共建的光芒。
民拥军,军爱民。在潼南,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会出现军人的身影。2023年7月27日,潼南区受强降雨天气影响,琼江潼南段及部分支流出现河水暴涨,出现百年一遇洪水。驻潼部队官兵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积极参与抢险救援工作,始终战斗在最危险、最艰苦的第一线,舍生忘死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圆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驻潼部队与地方单位、学校、脱贫村结成35个军民共建对子,在抢险救灾、乡村振兴、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等重险难事中见真情,写真意。
潼南区创新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支持配合部队联演联训、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军事任务,扎实搞好演训场地、交通运输、后勤供给等保障工作,全面办结5件军地互办实事,不断提升潼南应急应战保障能力。
倾心拥军回馈社会、入伍报国建功、红色基因传承......一系列的生动展现映照出新时代潼南儿女真切的双拥情怀,军民鱼水情在潼南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