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曹建)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地处典型喀斯特地貌区,海拔800至1300米,森林覆盖率达75%,生态资源丰富,却曾因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融合度低等因素成为“空心村”。如今,荆竹村积极践行“两山”理念,通过生态旅游带动三产融合,探索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成功蜕变为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目前,该村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1亿元,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5570元。
“蝶变”之路是如何走出来的?答案藏在“机制改革”“生态保护”“文化赋能”和“产业融合”这几个关键词里。
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机制,荆竹村盘活闲置农房40余处,15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创业,形成“强村公司+联盟+农户”利益共同体。坚持“微改造”理念,不搞大拆大建,用艺术手法还原生态底色,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高度评价“以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同时,运用数字治理理念,将预警感知设备、“十户联防”措施运用于森林、环境保护,推动形成“村民守护生态—生态吸引游客—游客反哺村民”的闭环生态经济链,全村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
在生态保护方面,荆竹村系统推进生态治理,将“生态就是宝,丢了再难找”写入村规民约,组建护林员队伍,建立环保联防制度,安装20多个森林防火、乱倒垃圾预警感知设备,实现山水林田一体化保护。投资1341万元实施生态治理项目,抚育改造林木2000余亩,修复裸露山体500余亩,推广生态养殖及粪污处理模式,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均达100%。
文化赋能方面,荆竹村注重活化乡愁与挖掘文化内涵。保留石墙、灰瓦、木窗等传统建筑元素,将烤烟房改造为“无有图书馆”、老祠堂变身悬崖餐厅、夯土墙变成老茶社,形成“荆竹八景”。同时,组建非遗传习所,建设非遗展览馆,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武隆山礼”品牌。此外,还举办高山水果采摘节,实施“与村”计划,组建仙女山乡村大学城,打造高校创业、写生基地,形成“艺术+生态”IP。
产业融合方面,荆竹村聚力文旅产业,建成“归原茶馆”“芷芯堂”等乡村特色建筑,打造归原小镇,2025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开发研学课程、户外运动等项目,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升级农旅产业,构建“企业+产业+旅游”发展模式,发展高山特色果蔬4000余亩,实现年产值近5000万元。壮大集体经济,成立全民参股的强村公司,组建“乡宿联盟”,引导农户改造闲置房为民宿,提供床位730多张。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
目前,荆竹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荣获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庆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星级示范村”,80%以上的村民吃上“旅游饭”。同时,创新实施“四民兴村工程”人才振兴模式,建成向仲怀院士工作站,联合10所高校共建“乡村大学城”,吸引2000余名大学生到村实践、20余名专家教授来村献计献策;认证荣誉村民6名、新村民700余名、云村民5000余名,孵化企业40余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0余名,使“空心村庄”变为“就业高地”。《荆竹村“一二三产+旅游”助推乡村蝶变》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及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实现了从“贫困山村”到“最佳乡村”的华丽转身。